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贵州分库 > 贵阳非遗 > 非遗项目  > 详细页面

文琴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2019年11月04日 阅读量:

  中国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传统戏剧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剧种繁多,形式各异。

  贵州省有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分角色做唱的戏曲艺术。文琴戏因以坐堂清唱形式表演,以扬琴伴奏、温文尔雅而得名,民间也称贵州文琴、贵州弹词、贵州文琴戏,分布于全省贵阳地区,以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头堡地区为主要传承地。该村距市中心十六公里,位于贵阳东北郊。全村总面积153878.9亩,农村人口1665人,居住民族为汉族。头堡位于北山峦围成的高原盆地中,曾有贵州第一大田坝之称。头堡村与乌当、龙井、后所、麦穰等四个行政村相邻。交通便利,有三条公路穿境而过,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坝内有始建于明清时的莱仙阁、协天宫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

  文琴戏于清朝康熙年间传入贵州,清道光年间在全省各地流行,清光绪九年引入乌当头堡传承至今,属贵州文琴戏的一个支系。解放后马氏第十九代子孙,马必方传承了祖辈的文琴戏,并与师兄弟郭龙生、李兹钧等艺人到贵阳参加文琴坐唱培训。1960年,贵州在文琴戏的基础上创立了黔戏,文琴戏就逐渐淡出文艺舞台,在民间发展并保持了一些原始形态和民俗元素。文琴戏诗唱古诗,有人物故事的书目,然后加入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唱词,呈现了贵州近代文人的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文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演唱形式发展为分角色坐唱,以生、旦、净、末、丑分行,并加入身段表演。所唱书中人物均是一人一角,其余人物由他人兼代。二板、三板、扬调组成了唱腔里的老三腔。在扬调基础上。产生了个性突出、色彩鲜明以抒发悲哀伤感情调的苦禀,伴奏上加进了打击乐,伴奏旋律与唱腔旋律相同,讲求突出唱词让字跟腔。器乐的曲牌有清板、二黄、二流、二板、三板等,表演时扬琴居中,其余乐器分排左右,其后其他响器有三弦、月琴、镲、鼓、板等。

  贵州文琴戏具有丰富的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的价值,拥有民族民间戏剧的独特性。它以特有的艺术形式来借古喻今。寄托着人们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情感。其代表性传统剧目有《秦娘美》、《搬窑》、《三难新娘》、《雷打张继宝》、《花田错》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代表剧目有《管得宽》、《东风镇》、《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与当下生活紧密结合的唱词,现今六十四岁的李德玉从小听着文琴戏长大,是贵阳文琴戏代表性传承人。他不仅精于文琴戏表演,还在二零零五年联络成立表演队伍,聘请贵州省黔剧专家、学者担任艺术顾问进行指导,邀请专业人士设计制作服装,在后所小学、乌当小学开设了第二课堂,以微薄的力量守护着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当年在郭龙生、李兹钧等几位长者的苦苦支撑和坚守下,头堡的文琴戏才得以延续至今。现在由于多元化的冲击和信息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审美发生了变化,文琴戏遭受冷落,传统戏剧文琴戏已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亟待保护和传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