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旅游 > 古迹文物  > 详细页面

唐蕃会盟碑

来源:中国民族百科全书 编辑整理:王韵茹 2018年08月23日 阅读量:

  唐朝和吐蕃王朝之间的第八次会盟碑。又称长庆舅甥会盟碑,或唐蕃和盟碑。藏语称为“祖拉康多仁”,意思是“大昭寺前之碑”。此碑坐落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公主柳下。长庆元年(821)唐蕃盟于长安,二年(822)又盟于逻些(拉萨)(详见长庆会盟),三年(823)即树此碑。碑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覆盖,四面有文字。

  正面汉藏文两体对照:左半藏文,横书,77列,有头字,字迹苍古,吐蕃时期藏文特点甚为显明;右半汉文,直书,六行,正楷,存464字。藏汉两体文义相同,系同一盟约的两种文本。碑文内容如下。

局部拓片(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

  1正面盟辞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文武孝德皇帝与圣神赞普猎赞陛下二圣舅甥濬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享矜愍之情恩覆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喜再续慈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好矣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旋给以衣粮放归今禄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悉遵曩昔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祗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称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然三宝及诸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蕃汉君臣任何一方先为祸也仍须雠报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汉君臣并稽告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2右面蕃官题名

  大蕃宰相等和好登坛立盟官寮名位

  大蕃宰相同平章事名位

  □□□□□□政同平章事沙门钵阐

  布允丹

  □□□□天下兵马都元帅同平章事

  尚绮心儿

  宰相同平章事论土热□

  天下兵马副元帅同平章事□□□□

  □□□□□□□□□□□□□□□

  宰相同平章事论结赞叵热

  宰相同平章事尚绮立赞窟宁悉当

  宰相同平章事尚绮立热贪通

  宰相同平章事论颊藏弩悉恭

  大蕃诸寮登坛者名位

  曩论琛尚颊热窟宁赞

  纰论伽罗笃波属卢论赞热土公

  悉南纰波琛尚旦热悉诺币

  岸奔苏户属劫罗末论矩立藏名摩

  经事中勃阑伽论悉诺热合乾

  资悉波折逋额论悉诺昔乾窟

  纰论没卢尚劫楼勃藏他谱赞

  刑部尚书明论结研历赞

  3左面唐官题名

  大唐宰相等和好登坛立盟官寮名位

  大唐宰相同平章事名位

  正议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逢吉

  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植

  太中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播

  中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桂元颖

  正议大夫兵部尚书萧

  大唐诸寮登坛者名位

  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韩皋

  朝议郎御史中丞牛僧孺

  太中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李绛

  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杨于陵

  通议大夫礼部尚书韦绶

  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兼太常卿赵宗

  儒

  太中大夫礼部尚书兼司农卿裴武

  正议大夫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柳公绰

  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兼石金吾大将军

  郭锉

  朝政大夫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

  朝议郎尚书左司郎中兼御史中丞刘师老

  □□郎□□□□尚舍奉御兼监察

  御史骁骑尉李武

  朝散郎京兆府奉先

  县丞兼察

  御李公度

  4背面译文

  大蕃圣神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和叶社稷如一统,立大和盟约,兹述舅甥二主结约始末及此盟约节目,勒石以铭:

  圣神赞普鹘提悉补野自天地浑成,入主人间,为大蕃之首领。于雪山高耸之中央,大河奔流之源头,高国洁地,以天神而为人主,伟烈丰功,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王曾立教法善律,恩泽广被,内政修明,熟娴谋略,外敌慑服,开疆拓土,权势增盛,永无衰颓。此威德无比雍仲之王威严煊赫,是故,南若门巴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拔悉蜜等虽均可争胜于疆场,然对圣神赞普之强盛威势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欢忭而听命差遣也。东方之地曰唐,地极大海,日之所出,此王与蛮貊诸国迥异,教善德深,典笈丰闳,足以与吐蕃相颉颃。初,唐以李氏得国,当其创立大唐之二十三年,王统方一传,圣神赞普弃宗弄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圣皇帝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至赞普牙帐,此后,圣神赞普弃隶缩赞与唐主三郎开元圣文神武皇帝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赞普之衙,成此舅甥之喜庆矣。然,中间彼此边将开衅,弃却姻好,代以兵争。虽已如此,但值国内政情孔急之时仍发援军相助(讨贼),彼此虽有怨隙,问聘之礼,从未间断,且有延续也。如此近厚姻亲,甥舅意念如一,再结盟誓。父王圣神赞普弃猎松赞联合会下,深沉谋广,教兴政举。受王之慈恩者,无分内外,遍及八方,四境各部,来盟来享。与唐之亲好夫复遑言,谊属重亲,地接比邻,乐于和叶社稷如一统,甥舅所思熙融如一。与唐主圣神文武皇帝结大和盟约,旧恨消泯,更续新好。此后,赞普甥一代,唐主舅又传三叶。嫌怨碍难未生,欢好诚忱不绝,亲爱使者,通传书翰,珍宝美货,?遗频频,然,未遑缔结大和盟约也。甥舅所议之盟未立,怨隙萌生,盖因彼此旧日纷扰、疑虑,遂使结大和盟事,一再延迟,倏间,即届产生雠仇,行将兵戎相见,顿成敌国矣。于此危急时刻,圣神赞普可黎可足联合会下所知者聪明睿哲,如天神化现;所为者,悉合诸天,恩施内外,威震四方,基业宏固,号令遍行,乃与唐主文武孝德皇帝舅甥和叶社稷如一统,情谊绵长,结此千秋万世福乐大和盟约于唐之京师西隅兴唐寺前。

  时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年(辛丑)冬十月十日,双方登坛,唐廷主盟;又盟于吐蕃逻些东哲堆园,时大蕃彝泰八年,大唐长庆二年,即阳水虎年(壬寅)夏五月六日也。双方登坛,吐蕃主盟;其立石镌碑于此,为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即阴水兔年(癸卯)春二月十四日事也。树碑之日,观察使为唐之御史中丞杜载与赞善大夫高等参与告成之礼。同一盟文之碑亦树于唐之京师云。

  碑的右面是吐蕃一方参与此次会盟的官员名单位次,共17人,上为藏文,藏文40例;下为该员职衔姓氏的汉字译音。这对于研究吐蕃官制、姓氏及当时汉藏对译音极为重要,尤其是文中明白标出沙门(钵阐布)充任首席大论一事,为了解吐蕃的宗教、政治的变化与发展提供了信实的证据,值得注意。左面为唐廷参与会盟官员名单位次,亦为藏汉两体对照,上为藏文,49列,下为汉文。背面纯为藏文盟辞,78列。

  此碑系唐王朝与吐蕃政权以舅甥情谊,在会盟立誓、信守和好、合社稷为一家的前提下树立的。因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联姻、故碑文中吐蕃赞普可黎可足自称为甥,而称唐穆宗为舅。文中强调指出“社稷协同如一”、“舅甥相好之义”,表达了汉藏两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

  意义:

  唐蕃会盟碑是吐蕃时期汉、藏人民情深谊厚、友好相处的历史见证,虽历经1000多年风雨剥蚀,文字仍能辨认。盟辞反映了汉藏两族“欢好之念永未断绝”,“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立碑以更续新好”情事。会盟以后,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密切,为13世纪西藏正式划入祖国版图打下了基础。自从这次盟誓以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纠纷基本结束。它说明和盟适应了唐蕃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了当时汉藏两大民族人民的愿望,体现了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唐蕃会盟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极高的思想性和朴素优美的文采。文字朴实无华,通俗流畅,行文气势浑厚雄壮,结构细密严谨,反复强调“和叶社稷如一统”,表达了迫切的心情,真诚的意愿,体现了高度的表达技巧,是藏族文化高度发达的有力证明。

  拉萨人民极为重视这一宝贵历史文物,在碑的周围砌筑了围墙以防止人为的破坏。1985年 5月,西藏自治区政府及有关单位清理了长期埋在地下的碑座,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百科全书(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卷)》,分卷主编:丹珠昂奔,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出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