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特的传统技艺
千百年来,藏纸作为记录西藏历史文化的载体,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根据藏纸浇造原料不同,藏纸分为三大类:以瑞香科植物等矮小灌木树皮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以狼毒草等植物根系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以废纸为原料的再造纸工艺。尼木雪拉藏纸便属于第二类。
尼木县雪拉藏纸采用剧毒植物狼毒草为原材料,造就了纸品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入水不烂、叠后不留折纹等特点。图为煮熟并已完全去除硬质表皮后的纤维状狼毒草根部。
尼木雪拉藏纸,采用稀少的剧毒植物——狼毒草为原材料,狼毒草采摘后需要5至10年才能重新生长,因此当地藏纸的产量较低、产品稀缺。作为雪拉藏纸的主要产地,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一直有不少家庭以制作藏纸为生,格桑的家庭就是其中之一。
雪拉藏纸正因使用狼毒草为原料,才造就了千年不腐,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入水不烂、叠后不留折纹等特点。这不仅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公文指定用纸,直到现在也是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管理处文物修复的专用纸张。
“别看我现在手上的狼毒草已经煮熟,没有太大的毒性。但每次上山采摘那可是要命的很!”传承了此项技艺的巴桑老人说,虽然自己多年“亲密”接触狼毒草,但狼毒草的毒性依然对皮肤和眼睛会产生刺激,皮肤红肿、眼球刺痛依旧是家常便饭。
作为西藏三大藏纸之一的尼木雪拉藏纸,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冲击,一度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格桑出身雪拉藏纸技艺传承世家,父亲次仁多杰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自己也是拉萨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下,自家藏纸生产作坊从雪拉村搬到了县城,成立了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每天前来参观和购买藏纸的游客也多了许多。
坚守是最好的传承
尽管藏纸很“毒”,效益也远没有外出务工挣得多,但这里的人们如今又重拾了“千年技艺”,再次让藏纸“活了起来”。
1988年,自治区档案馆为修复西藏古籍,需要大量藏纸,格桑的父亲次仁多杰制作的雪拉藏纸就完全符合需求。此后,格桑的父亲与档案馆签订了为期18年的藏纸供应合同。
雪拉藏纸制作工艺繁杂,每一个环节稍不注意就会影响纸张的质量。图为格桑(中)和社员们正在去除藏纸原材料狼毒草根部的表皮和杂质。
雪拉藏纸制作工艺繁杂,要经过采料、泡洗、去皮、蒸煮、研磨、打浆、抄纸、晾晒、揭纸等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技术、体力和耐心,每一个环节稍不注意就会影响纸张的质量。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资金保障,让像格桑一样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家庭在生活上和收入上有了保障。而且,随着西藏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外界对藏文化的关注度不减,藏纸这门充满藏族先民智慧的千年技艺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关注,藏纸的销量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受到很多书法家、收藏家的喜爱。
“尽管传承这门技艺有很多艰难的路要走,但每次看到外界对藏纸的喜爱和赞叹,我的心里就很满足,坚持传承藏纸技艺的信念也更坚定。”格桑自豪地表示。
非遗让传承“活起来”
尼木县盛产的吞巴藏香、普松雕刻和雪拉藏纸美名远扬,并称“尼木三绝”。因为这里手艺人众多、传统技艺保留较好,尼木县也素有“拉萨工坊”的美名。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包括雪拉藏纸在内的尼木县非遗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在有关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格桑的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了3年多,除了父亲和弟弟在这里工作外,合作社还吸纳了9名当地村民学习造纸技艺,其中有6名是贫困户。
格桑展示雪拉藏纸传统纸品之一——经文用纸。
在享受相关政策扶持的同时,格桑的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十分注重产品的研发工作。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合作社除了经文专用的长方形藏纸产品外,还研发了不少文创产品。
比如,充满异域特色的花瓣夹层纸、绘有精美图案的壁纸、独具西藏风情的藏纸灯罩以及精致的纯手工藏纸笔记本等等。这里的每件产品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资料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