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乡村振兴  > 详细页面

万佛堂村修缮保护(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作者: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2018年08月02日 阅读量:

  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曾有鲜卑、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在万佛堂村生息繁衍。时至今日,颛顼之地仍存,安泰城门犹在,八角十三层的辽代广胜寺塔、供奉中国最古老最大彩绘泥塑佛像群的奉国寺、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的万佛堂石窟……这些历史遗迹轻轻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

  厚重而奇特历史文化的另一面,是当地长久以来的贫困和艰苦。义县2012以前是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以后为辽宁省贫困县。就万佛堂村而言,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除种植玉米和少量烟叶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经济类作物,生活十分清苦。村里实际上80%是危房,地基塌陷、桩柱倾斜、苇把糟烂、裂纹漏雨的现象十分普遍。

  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实际情况看,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居住环境问题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刻不容缓。于是,2016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改善少数民族村寨居民居住条件的关爱项目迅速展开,万佛堂村赫然在列。

  调研走访

  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保护民族传统建筑方面,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具备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服务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和智力支持。本次改善少数民族村寨居民居住条件关爱项目的重担自然当仁不让落在了研究会的肩上。

  项目作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状况的示范项目,将成功模式与经验推广植入到全国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惠及更多的留守居民,创建繁荣美好的多民族和谐社会。

  自项目立项后,研究会迅速成立项目调研小组,先后多次赴辽宁锦州市义县头台镇锡伯族万佛堂村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出了周密可行的修缮改造计划。

  项目计划修缮原有老旧传统民居,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寨住宅的居住条件,修缮万佛堂村危房30户,改善房屋安全、防雨、卫生等居住条件,受益人数达180人,提升留守老人及儿童生活质量。同时改善万佛堂村整体居住条件,硬化路面、修桥补路、疏通防水沟渠,并做初步的村落整体规划和民宿试点,从而保护中国传统民族建筑及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的脱贫,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修缮维护

  “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万佛堂村项目组经过了实际考察、深入思考、反复座谈,指出,“治理村容村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服务周边景点,带动村寨旅游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恢复地区民间活力,以上三点互为条件,必须循环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改善居住条件”正是万佛堂村亟需的,是万佛堂村民族风情和乡土特色凸显的基础工作,也将是此次关爱项目的切入点。

  说干就干,一组环境提升的措施很快跃然纸面并悄然落地: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口牌坊,完善村口、村内和历史遗迹之间的标识系统;建设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如污水处理池、公厕、垃圾回收站等;选两家民居改造为特色民宿,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民宿的试点;对村子通往万佛堂石窟的危桥进行治理、重修……

  在项目组后期的回访中,不少村民对此次房屋修缮等工作谢不绝口,称赞不已。

  在调研组在万佛堂村考察、调研、走访的过程中,辽宁义县副县长蒋立新多次谈到:“由于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义县境内辽代奉国寺、北魏万佛堂石窟和广胜寺塔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发展。因此,希望通过此次机会为义县发展带来新的模式与契机。按照一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年打造锡伯族特色,三年完善配套设施的工作思路,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将万佛堂村打造成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环境优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相关策划设计工作这种开展进行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