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特色村寨 > 大美村寨 > 省份 > 贵州  > 详细页面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五寨村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2018年12月17日 阅读量: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五寨村,北靠云顶、水塘两村,西接杉坪村,南临甲定村。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在13至14°之间,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丘陵为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松树是主要森林资源,其森林覆盖率达51.2%。土壤以黑土与黄土相间。

  五寨村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组,其中苗族占人口总数95%,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村中主要姓氏为王姓。在历史进程中,民族文化不断的传承和演变,至今仍保存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一株千年古银杏树和[一颗]一株古红豆杉,枝干粗壮,枝叶繁茂,是五寨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五寨村苗族敬畏天地的崇拜物。[已融入到五寨人的文化之中。]

  五寨村的民居由传统建筑变为现今钢筋混泥土铸造的平房,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但传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之一,在五寨村有所保留。从一栋传统建筑可以窥见其建造工艺,也能了解其体现的意义。[删]五寨村的传统建筑,不是苗族传统吊脚楼,而是因地制宜的吞口屋。吞口屋以堂屋外两侧墙壁内缩,形成凹字形吞口而得名。在建造方式严格遵守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工艺[删],利用可塑性较强杉木作为吞口屋框架[删],同时在一些墙体处理上,因木材缺少等原因,会利用竹条交错编制,然后以石灰泥土混合敷上,使墙体达到良好的防风效果。吞口屋样形大抵分为三间,上下两层,其整体古朴大方。为了防潮及稳固,吞口屋不是直接建立在泥土上,而是建立在青石铺垫平整的石基上,石基正中间还有依照五寨村风俗建立的“人走单数”的石阶。传统建筑细节处理,可以窥见当时工匠艺人的手艺的精湛。无论是堂屋大门前的门楣,还是窗户上卐字格纹,以及木质结合处的祥云,都体现出榫卯工艺的复杂与智慧,利用木质结构达到合理分配房屋重量的目的,符合现代力学原理,除此外,在结合处,利用雕刻增强其观赏性,做到实用与美[化]化效果。

  五寨村男性服饰较为简单,中青年男子以蓝色斜襟长衫为主,头戴两块青布交错围裹的头帕。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会身穿褐色长衣,戴两丈长的青色布条缠绕[而]而成的侧边圆形帽,帽子上多日月、花草等白色图案。

  女子服饰较之男性复杂,传统服饰需要内穿蓝色斜杉布衣,外穿开衫短袖。开衫短袖以黑色为主,袖口以绿色为主。在开衫短袖外面戴上背牌。背牌分为前后两扇,后背牌较短,位于颈后,前背牌长至腰。背牌绣有图案,以方形为主。女子下裳外穿百褶裙,百褶裙前还有两层围腰,一层黑色围腰,一层绣花围腰。腰后还有黄绿色腰带垂至大腿处。[删]女子头饰为百褶帽,用青布一层层叠成,形似一只船,常在节日等盛大日子才会穿戴。

  衣饰的保留,意味着五寨村还有传统衣饰制作的工艺。刺绣,是传统衣饰制作上最重要的一环,它将实用性与美[化]化性相融合,是最直接外向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刺绣主人的技艺和才能[技艺]。

  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的经典舞蹈,是舞蹈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奇葩。[删]芦笙舞以芦笙曲为背景音乐,芦笙师为领舞,以田坎土地为场地,身着盛装的苗族女子跟随者芦笙曲调和芦笙师的步伐调整队形和动作。五寨村苗族芦笙舞以几位芦笙师和其他[删]舞者随着曲调,互相靠拢。随后围成两个圆圈,内以芦笙师为第一圈,外以其他舞者[删]为第二圈。在芦笙舞将要结束时,再分[删]为男女两列。芦笙舞需要芦笙师与舞者的配合,而芦笙曲则是芦笙师的独奏。芦笙曲与芦笙舞两者无法分开,一旦芦笙师吹奏芦笙曲,其身形、步伐都会随着曲调舞动起来。

  有舞有曲自然也会有歌。用于山牛祭祖吟唱的五寨村苗族古歌,其歌词悠扬灵动,歌声富有穿透力,[删]极具感染力,听之让人情不自禁沉醉其中。

  五寨村还有[删]苗族米酒,远近闻名,美味醇厚。五寨村的米酒制作,除了前期的淘米蒸煮等过程外,最重要的是上锅蒸酒的步骤,它的成败将影响米酒的口感和整个酿造的成败。将酒料放入蒸锅中,蒸锅用蒸屉盖上,蒸屉两侧用布条封住气口。蒸屉上面再用一大锅盖住,大锅中倒入冷水,起冷却作用。最后用中火加热,待酒料逐渐蒸发成酒蒸汽,在冷却锅的冷却效用下凝结成酒滴,流入酒坛,米酒就酿造完成了。蒸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换水,以防冷却锅过热,无法使酒蒸汽凝结为酒水。

  除此之外,五寨村还有其特殊的丧葬形式——洞葬。洞葬是将亡者棺材放入洞中安葬。[?]

  五寨村正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与种植业,走向未来。

  

图文均来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字化采集》摄制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