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民族工艺资讯  > 详细页面

贵州的服饰技艺

来源:贵州省博物馆 编辑整理:许觊佳 2021年11月15日 阅读量: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相应地,其服饰技艺也是历史悠久、别具风格。其中,纺织、刺绣、印染和银饰工艺尤能彰显服饰技艺的精妙与独特;古朴多样的纺织工具再现了传统纺织技艺的发展演变历程;刺绣、蜡染则完善了服饰的艺术性装饰;而贵州少数民族的银饰则将服饰点缀得富丽堂皇,全面体现了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审美观念。

  纺织技艺

  贵州民族的纺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平坝飞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纺轮,说明在四千至六千多年前贵州先民已经发明了纺织技术。而赫章可乐乙类墓出土铁器、铜丝上的丝、麻、毛等织物残片,则表明至少在先秦时期贵州各民族已经能够生产包括丝绸在内的各种纺织品。

  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今天,贵州有的民族依然用传统方法来生产各种纺织品,并用来装饰自己,装饰自己的节日,并将其作为神圣礼物,奉献给心中的神灵。

纺织机器(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纺织机器(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纺织机器(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银饰工艺

  贵州少数民族的用银习俗始于明代,普及于清代,各民族的婚丧嫁等风俗生活中都离不开银饰的装点。随着锻银工艺的不断进步,这些饱含着银匠智慧的银饰也经历了由简到繁、从朴实到华美的过程。由于银饰的大量需求,贵州的银匠业也极为兴旺发达。仅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千,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数以千计,这些工坊通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

  黔东南境内不仅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不少苗族、侗族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世代相袭的锻银技艺也逐渐开始外传。

少数民族男子打银饰的模拟情形(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手工制作的饰品(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刺绣技艺

  刺绣,是一种以针引线在纺织物上按照花纹、图案及色彩设计穿刺缝缀的传统手工艺。贵州刺绣有其独特的艺术渊源和技法,与宋明以来的中国主流工艺相比独树一帜,不用范本,大多用剪纸当底稿。

  刺绣在技法上可分为平绣、挑花、轴绣、辫绣、布贴绣、锁绣和打籽绣等。使用不同的绣法、针法,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技法繁多,图纹丰富,这是贵州刺绣的风格。贵州刺绣中有许多已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锦屏侗族的盘轴滚边绣等。

少数民族刺绣绣品(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少数民族刺绣绣品(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印染技艺

  贵州印染技艺是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印染原料丰富,制造工艺原始,并且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产生并传承了蜡染、枫香染、印花、扎染等特色技艺。

  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贵州的印染技艺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主要由妇女承担,工艺技术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形形色色的贵州民族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的生产、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是蕴含着丰富科学文化内涵的无形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印染成品(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少数民族印染成品(许觊佳摄于贵州省博物馆)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贵州省博物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