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音乐  > 详细页面

源远流长的南音古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07月30日 阅读量:

  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由于海内外弦友的共同努力,南音艺术已在国际乐坛产生了引人瞩目的影响,为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南音不仅深为闽南侨乡人民和海外同胞所钟爱,也赢得了各界人士的赞誉。著名音乐家赵沨在泉州聆听了南音名曲之后赞叹说:“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从乐器、律制等多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晋唐时代,故而继承、保存它,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南音被誉为‘伟大音乐’确不虚传,因为它是灿烂的东方古老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光荣和骄傲!”而在外国朋友的心目中,南音不但被视为“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且是一座沟通中外人民感情交流的友谊桥梁。由于南音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因此成为极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引起了各国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许多专家认为,研究南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戏剧史、对外文化交流史以及古代汉语,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对于南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人欣慰的是,南音在“指”、“谱”、“曲”及古乐器、古工乂谱、古唱奏法等方面,至今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

  南音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

  泉州南音的规制及传统演出形式

  泉州南音是一个有严格规制的剧种。长期以来它的规制已经完全定型,不得更改:

  南音的演唱程序固定为“指头煞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者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来“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头曲”,就是每个支头都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也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泉州南音以“管”来描述调性。泉州南音有四个管门,七个“支头”。四个管门是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 (此字打不出来,单人旁在左,右边为一个乂)和倍思管。“指”奏什么管门,煞谱也得奏同以管门。在12套“谱”中,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和《起手板》、《四静板》属五空管了;《三面金钱经》、《五操金钱经》、《八面金钱经》属四空管;《阳关三叠》属倍四管;《三不和》、《四不应》则属五空四(此字为一个单人旁加一个×)管。

  乐队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左拥;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从明初开始,泉州南音的“谱”、“指”以及其演奏形态已系统化、规范化。究其原因,是历代对南音的文化内涵的加深。在宋代时南曲的唱词已经受到宋词很大的影响。南曲曲牌中《长相思》、《鹧鸪天》等,就是与宋词重名的。南曲中经常运用的“却”、“罪过”等词,也都取自宋词。元代的散曲是此题的一种解放和扩展,南曲中除了乐器演奏中的“谱”和“指套”外,散曲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也是比较通俗和受群众欢迎的部分。经过历时的发展,至目前已不下千首。其中有些词和元散曲的风格十分相近。在南曲中,更有一部分的唱词是吸收园区的,如《尊前过》中的“燕不下玉液金波”,“白茫茫溢起蓝桥水”,“比目鱼分破”。明中叶后,昆腔和弋阳腔传入闽南,南区也吸收了一些昆腔,长此原封不动,旋律、节奏逐渐地方化。此时的南音已经形成了严谨的、规范的演出形式。民该得文人学士由于对南曲的爱好而涉足南曲的创作者也为数不少,如《困守寒窗》,据说为明万历年间李九我所作。文人学士对南曲的涉足,必然会使南音更加规范,也更加成熟。自明开始,一个成熟的南音的形态已经巩固。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