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领唱张琼仙在收割小麦。
合唱团指挥龙光元在耕地。
合唱团成员龙俊美在弹钢琴。
合唱团在演出。
每天晚上,村民都自发聚在一起排练唱歌。
小水井村鸟瞰图。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夜幕降临,结束一天劳作的村民又聚在一起唱起了歌。村庄的夜晚十分宁静,歌声也显得格外优美。
“拿起锄头就干活,放下锄头就唱歌”,这样的生活在这个名叫小水井的村庄已经延续多年。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小水井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庄,这里的男女老少都酷爱唱歌。2002年,小水井村正式成立了“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这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四声部农民合唱团,在美声唱法中又融入了浓郁的苗族特色,将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动人歌声传唱四方,成为在“精神上解闷,经济上解困”的乡村文化团体。
拿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唱歌
小水井村地处海拔2350米的山区,全村共147户458人,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为生。就是在这样一个生活并不富裕的苗寨里,从3岁小孩到耄耋老人,大家都酷爱唱歌。每天劳作结束后,村民就自发聚在一起享受歌唱的快乐。
合唱团有60多名成员,全部由当地村民组成。小孩3岁左右就跟着大人学唱歌,到成年后正式进入合唱团。姑娘嫁出去离开合唱团,也有人嫁入小水井村,成为合唱团的成员。就这样,合唱团从未中止过活动。
村民加入合唱团不用通过选拔,也没有考核,只要愿意都可以。“都是整天跟泥巴打交道的人,如果按专业标准筛选,没有一个合格的。”合唱团指挥龙光元说,大家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因为喜欢而聚在一起唱歌。
今年49岁的龙光元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受父母影响,他从小就喜欢唱歌。由于“唱功”比较好,又肯学习、善钻研,龙光元被大家推选担任合唱团指挥,同时负责合唱团的重要事务。“我从来没有学过指挥,都是看书照着比划。”龙光元说,他经常利用比赛或演出的机会向专业指挥请教,不断提高指挥水平。
合唱团成立16年来,在没有乐谱、没有伴奏、没有记录的情况下,演出曲目靠口口相传至今。用苗文填写的歌词和融入苗族民间音乐元素的歌声,也让合唱团别具特色。
龙光元表示,他们受邀参加比赛或演出,主办方通常会指定演唱曲目。“我们利用这些机会,重新编排民歌、世界名曲等,在传统美声唱法中加入苗族特有的发声技巧。练歌是你唱一句,我跟着唱一句,直到大家都学会。”龙光元说。
在合唱团里,很多成员都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齐上阵。受龙光元的影响,他的女儿和女婿也加入了合唱团,他的妻子曾是合唱团的女高音,但为了支持丈夫,她专心做家务、干农活,离开了合唱团。
由于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现在村里有老、中、青3个合唱团。每到晚上,整个小水井村都沉浸在歌声中,成为“歌唱的小水井”。
龙光元担任指挥的团队属于青年合唱团,承担着外出参赛或演出的任务,中、老年合唱团大多数时间是在村里自娱自乐。
大家一起唱歌心情就特别舒畅
对于小水井村的村民来说,劳动和唱歌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今年31岁的张琼仙是合唱团的女高音领唱,笔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地里收割小麦。“干农活很累,生活中偶尔会有些烦恼的事,但大家聚在一起唱两首歌,心情就特别舒畅。”张琼仙说。
在这个业余合唱团里,张琼仙算是最“专业”的成员。初中毕业后,她曾在昆明一所艺术学校学习了5年声乐,后在昆明一家培训机构做了一年声乐教师,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小水井。如今,张琼仙和母亲一起生活,白天干活,晚上她到青年合唱团排练,母亲则到老年合唱团唱歌。
在村民看来,歌唱是为了享受快乐。2003年10月,合唱团参加了“中国首届西部合唱节”,这是合唱团成立之后的第一次比赛。那次比赛,他们摘下了青年组的桂冠。
惊艳亮相的小水井合唱团收获如潮的好评。“观众觉得我们非常了不起,掌声也非常热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龙光元说,大家并不觉得第一名就怎么样,反正只是唱歌而已。
从那以后,合唱团开始频频参加各种重要音乐活动:
2004年4月,参加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云南大型歌会;
2007年10月,参加“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获一等奖;
2017年,在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合唱团压轴演唱了世界名曲和云南民歌;
……
2018年2月16日至3月2日,合唱团受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和英国伦敦爱乐管弦乐团邀请,前往美国、英国参加巡回音乐会。这也是合唱团成立16年来首次跨出国门,走上国际舞台。
名气越来越大,合唱团参加比赛和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获得的荣誉也多了起来。目前,合唱团成员参加比赛或演出都有一定的补贴,“演出就是图个开心,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靠唱歌来维持生活。”龙光元说。
“唱歌只是我们的娱乐和爱好。”张琼仙说,无论是排练还是参加演出和比赛,大家最看重的还是开心和快乐,“唱歌能增加收入那更好,但如果没有,我们也无所谓,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赚钱。”
值得一提的是,合唱团的首次出国之旅却一波三折,险些“流产”。
办理美国和英国的签证都需要提供财产证明,村民只有把土地经营承包证、宅基地证明作为财产证明,仅签证就办了3次。“前两次被拒签,大家有说有笑地回来了。随行的一位记者很奇怪,别人被拒签了很难过,你们怎么还那么快乐?”说起办签证的经历,龙光元一脸轻松。
龙光元说,其实大家的心态都是能出去最好,不能出去也没有什么遗憾,“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开开心心地唱歌就可以了,至于能不能出国,大家无所谓。”
唱出幸福新生活
小水井村坡陡谷深、干旱缺水。合唱团的成功让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苗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歌唱,正悄然改变着这个苗族村庄的面貌。
张琼仙不仅是合唱团的主唱之一,而且也是位刺绣好手。平常,除了去排练,张琼仙会在家里绣制一些绣品。“小水井村在外面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正在考虑将苗族刺绣文化和旅游市场融合,增加一些收入。”张琼仙说。
2007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小水井村修通了出村公路,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还修建起了苗族文化广场、舞台、寨门等。今年,村里流转了500多亩土地,种植中草药三七,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如今,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到了3300元左右。
如今的小水井村,不少村民家已经盖起了三四层的小楼。龙光元家新盖的四层小楼已经完工,正在准备装修。而龙俊美家去年就搬进了四层小楼,她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宽敞卧室,可以在里面弹钢琴了。
对于张琼仙来说,最大的变化是出门干活更省时省力了,她买了辆小轿车,每天开车载着母亲一起下地干活。“以前干活要走很长时间的路,现在柏油路通到田间地头,车子可以开到地边。”张琼仙高兴地说。
在小水井村,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村中每家每户的门长年不关,也不上锁。龙光元说:“这是个和谐的村庄,不关门、不锁门,但从来不会丢东西。”而村民见到笔者,无论相识或不相识,都会笑脸相迎,说话和气,质朴友爱。
“唱歌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龙光元表示,以前有个别村民很喜欢喝酒。参加合唱团以后,他们逐渐改掉了酗酒的毛病,做事情也更加积极向上。
站在山顶眺望小水井村,硬化路面蜿蜒穿过村庄,绿树掩映间炊烟袅袅,鸡犬之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庄和谐而宁静。
夜幕降临,村庄上空又传来了优美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