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地区进行历史街巷改造时,怎样将街巷原有建筑中的民族元素进行提炼整合?
如何将街巷建筑进行民族风格化统一,使它们之间具有联系性?
如何通过设计让民族历史街巷振兴和重塑?
如果让民族历史街巷承载民族历史文化的使命?
……
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临夏的八坊十三巷。
临夏地区自古以来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的中心,一直以来都是人群集聚和商贸繁华之地。当地建筑形式受地域因素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装饰元素。民居的建筑外形及建筑材料很准确的反映了所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也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处于汉文化为本位的历史环境中,它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和选择……
临夏八坊十三巷是比较典型的回族集聚区,居民“围寺而居”、“围坊而商”,带有伊斯兰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已成为临夏回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八坊十三巷街巷的建筑形式和居住模式发生了改变,一些建筑因年久失修而遭到破坏;还有部分建筑因修缮不当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八坊十三巷外围树立起了很多与当地文化不符的欧式建筑和现代形式的高楼大厦,传统民族街巷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临夏回族传统建筑风格形成的背景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回族不是由单一的民族组成的,而是因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在其建筑环境中也包含了很多宗教元素,然而这些建筑群体并不是独立存在,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建筑文化。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路、铁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构成。街巷布局最早形成于清初,街巷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专门的规划设计。临夏地区的街巷肌理没有以非常规整的模式进行分布,街巷组织模式多半以一个或多个不同区域的清真寺为中心,四周的居民环绕清真寺组团而住。
八坊十三巷中的建筑将临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整个街巷集政治、商业和住宅为一体,有过去商贩保留下来的临街商铺,也有商豪留下的设计考究的住宅院落等等。周围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式样也吸取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和阿拉伯文化特色,将两者进行了很好的组织,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形式语言,庄严肃穆,秀丽壮观。八坊三巷现有的穆斯林庭院、清真寺等建筑气势宏伟,有裙楼、阁楼、砖雕、木刻等本地独有的建筑装饰工艺。
目前,整个街巷建筑空间布局较为完整,部分地段有拆建未修整的情况;少数民居因年久失修,出现墙体剥落及建筑结构不稳定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建筑因受现代建筑工艺的影响,形成了建筑工艺乱用,导致原有建筑面貌遭到破坏,建筑整体外貌不伦不类。
地域环境对民族街巷的影响
建筑是有“生命”的个体,在街巷中它们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着的群体。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因素在某一些程度上对它们的建造起到了一定的限制性,也让最初的设计师能够在这些限制因素中更好的理性思考,例如,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情况等,社会环境中的民族历史、政治、经济、传统文化等。临夏地区的街巷建筑它们本身就有很强的地域性,恢复和突出地域特色,加强街巷整体的识别性,能够给居民认识本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临夏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属于中温带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比较丰富。然而当地年温差较大,夏季降水比较集中;同时夏季多偏东南风,温暖多雨,冬季多为西北风,寒冷干燥。临夏位于大夏河流域,是古代贸易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经济开发较早,这些都是影响当地建设的基本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地区的地方意象和心理认知。人们在对地方资源的巧妙运用中形成的施工工艺和审美倾向也逐渐融入区域文化的内核,促使人们对该地区产生了不同的记忆和情愫。
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建筑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夏回族穆斯林大多数人都是从农从商,经商的形式也多以流动为主,固定商铺为次。伊斯兰教是一个比较重商的宗教,在《古兰经》中对经商也有着规定,历史上河州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回族穆斯林的经商习惯也从那时形成。在八坊十三巷一带,商铺、货摊都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开设的,规模都是一些普通的小商铺,铺面多以临街单独修建为主,与住宅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穆斯林文化对当地建筑的一种影响,从宗教方面来说,建筑的院落布局及墙面装饰都要符合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传承下来的经商习俗,促使整个街巷形成了很多小型商铺建筑。
民族街巷建筑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
建筑形式和材料的优化处理。建筑的材料和形式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点、线、面三要素是材料和形式的重要表达途径,即点、线、面所给人们带来的生理与心理的反应,以及人们通过对点、线、面形式意蕴的理解,通过这些理解,最终有了对整体建筑形式的初步认识。因为有人的实践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促使人类对效仿自然形态、归纳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等产生不同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于是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受。
临夏穆斯林建筑在整体形式上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能够从传统建筑的风格外貌到屋体结构上都能够看到很多汉族建筑形式的存在,在建筑院落中整个布局是以轴线对称的,但是这种对称关系只是针对某些具体的院落,我们就整体规划来看,穆斯林院落通常是几个轴线并列,不分主次,这就有区别于汉族建筑中一根轴线贯穿整个建筑群体的情况。在建筑材料与装饰方面,该地区建筑以砖体垒砌为主,少数墙体出现了泥土与石头堆砌的情况。
在建筑装饰方面,多数建筑不仅在层架结构、屋脊、屋檐部分有大量的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及结构,而在建筑局部位置上也有着砖雕、木雕及彩绘,其中砖雕最为有名,它常在门头、墙壁、影壁、窗底墙等地方上出现,内容多以花木为主,寓意着富贵吉祥,形成了浓厚的具有穆斯林特色的装饰符号。
不同的建筑形式及材料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些元素不能孤立存在,只有和现实生活、生产技术相结合,才能使它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提到出的“优化处理”,指的是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材料进行保留,并让它们直接产生最大的联系。当然,“优化处理”是以“继承”为基础,但这种“继承”决不是被动性的延续,而是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施工技术和本土材料,运用现代技术,对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和材料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升级优化”和“转化”,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
民族街巷生活形态的保护与延续。街巷整体面貌反映了当地居民乃至整座城市一种发展状态,巷子里那带着岁月痕迹的建筑、街道蕴涵了城市的沧桑,透出了浓郁的风土人情。街巷在日常的生活中承载了众多功能,它是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空间的场所。
在民族街巷建筑设计研究中,我们基于对传统文化生活形态的保护和延续,不单单要做的是对建筑进行再设计,对整体街巷也要进行再梳理整合,努力将八坊十三巷营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适合各阶层居民生活、娱乐的活动场所。在生活形态的延续上,八坊十三巷作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区,各街道应结合原有的外部空间,将民族文化墙和形象牌设计到街巷中去,为当地文化展示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传承文化之外,应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我们应将历史街巷植入适合各阶层消费的商业、美食、文化娱乐等元素,丰富它的功能性。
在生活形态的保护与延续中,我们应遵循“传承、修复、创新”的设计理念,将八坊十三巷分区规划为民族风情街巷游览、民居体验、文化创意工坊区、文化博览展示区等功能区。
保护与再设计,我们应注重对现存建筑的保护和对原有街道面貌的修整,尊重民族风俗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街巷改造设计中去,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找到原有的生活形态与空间形态的结合处,在设计中充分利用空间形态对生活形态的影响力,来促使生活形态的改变与发展。
内容选自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论文特辑之孟岭超《民族地区历史街巷中的建筑设计与保护研究——以临夏八坊十三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