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概况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宁蒗、丽江、永胜、维西等县,与汉族、彝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杂居。普米族共有42,861人(2010年),其中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最多,丽江地区宁蒗县次之。1987年成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992年成立宁浪彝族自治县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以下简称宁蒗县翠玉乡)。除云南省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也有少量普米族分布。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二、族源与社会发展
普米族在历史上被称为“西番”“巴首”,在本民族内部,则有着“培米”、“拍米”、“批米”等多种自称。“培”、“拍”、“批”意为“白”,“米”意为“人”,普米的含义为“白人”,也含有“纯洁高尚的人”之意。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采用“普米”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据史书记载,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青藏高原甘青一带巴颜喀拉山周围地区的古羌人。大量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等资料也证实了普米族源自古羌人的说法。普米族的尚白习俗、牧羊为业、供奉羊角、招巫送鬼、火葬、父子联名制等,与古羌人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而从古羌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白狼夷”,据考证就是普米族的祖先。在秦汉时期,西番人逐水草而居,迁移到今四川西南等地定居。唐宋时期,吐蕃王朝势力扩张,占领了金沙江,雅砻江内陆之地。普米族再次向南迁移,其居住地也延伸到四川盐边,以及云南宁蒗、兰坪、永胜等地。元代是普米族人口迁移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云南普米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西番所居地区是必经之地,大批的西番人随蒙古军进人云南,战后领取封地,扩大了西番居住区域。再经明清两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普米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三、经济生活
畜牧业在普米族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饲养的牲畜有牛、马、猪、羊、骡子等。羊皮、羊毛除留一部分自用外也用于贸易出售。除了畜牧业外,普米族人定居下来即逐渐适应了农耕生活。他们在村庄周围开垦出大片土地,并根据不同的海拔和气候条件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如海拔较低的土地,可以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土地则种植荞麦、燕麦、青稞等。近年来,根据普米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也被广泛推广种植,如核桃、花椒、白芸豆等。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普米族传统宗教信仰以万物有灵为基础,形成了自然诸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传统。普米族原始信仰中有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等多种形式。在普米山寨中,山有山神,水有龙神,而一些年代久远的古树被视为神树,祖先的墓地也具有一种神圣的意味,不容亵渎。部分普米族信仰藏传佛教。同时,几乎每一个普米山寨都在村口处建有“土地庙”,家堂中供奉有“天地君(国)亲师”的牌位,又具有一定的道教文化的因素。大部分普米族还信仰一种民间宗教——韩规教,韩规教信仰“巴丁剌木”女神。
普米族的节日很多,主要的有吾昔节、大十五节、端午节、七月半、转山节、祭山神、清明节等。“吾昔”即新年,是普米族辞旧迎新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为“七月半”,是普米族的祭祖节,清明节也是哀悼、追思逝去亲人的重要日子。转山节主要是祭山神活动。每年腊月十五为大十五节,届时,人们穿着盛装聚集在村寨旁的神山上,烧香祭神。普米族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端午节也是普米族的“情人节”。
普米族分布地域广,与多民族杂居,服饰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因此各地服饰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特征相似。宁蒗、永胜两县的服装式样保持得比较传统。男孩、女孩在13岁前着装与摩梭人相同,皆穿长衫,束腰带。成年后的女子注重头饰,发辫以粗大为美,常和丝线一起盘于头顶。上衣为内外两件,皆大襟右衽,内衬为中襟高领绸缎衬衫。男子头戴毡帽或礼帽,穿大襟右衽金边衣,腰束红、花布带,下穿宽大长裤,膝下裹绑腿,穿靴子。
普米族的主食为大米饭、小麦、玉米,肉食以猪、牛、羊为主。用猪肉制作特色饮食,如“琵琶肉”、风味香肠、猪头肉。此外还喜做酸腌鱼,味道独特。普米族用羊奶、牛奶做成乳饼,可以油煎或蘸蜂蜜吃。普米族的饮料可分为三类:酒、茶、果汁。酒分为甜酒、黄酒、白酒三种,其中以黄酒最为出名,普米语称为“苏里玛”。茶是普米族用量最大的一种饮料,有酥油茶、猪油茶、盐茶、清烧茶、核桃仁茶、白瓜子仁茶、雪茶等多种。遇有红、白喜事,有的人家还讲究做“四碟八碗”,即牛干巴、核桃仁等下酒菜摆四碟,炒、煮的荤菜、素菜共八碗,来招待客人。
木楞房是普米族的传统居住形式,既体现出与生存环境的良好适应,也展现了民间工匠高超的营造技巧,同时还暗含着普米人的信仰体系和伦理观念。木楞房的建造基于 “靠山面水”的原则选择地基,还要请祭师择定开工之日,并在搬新房时举行仪式。木楞房的不同部分体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区,充分满足日常生活和耕牧生产的需要。传统的木楞房全用木料搭建,整个民居建筑由正房、厢房、面房、庭院等建筑单元组成。木楞房不仅是一个居住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空间,尤其是在“火塘”周围,充分体现出普米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家庭伦理。
五、文学艺术
普米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反映对历史、地理、气候及一定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追忆。体裁形式多样,有诗歌、神话、传说、故事等。诗歌内容丰富,反映迁徙历史、创世起源、祭祀活动、丧葬等。神话包括开天辟地、万物起源、原始崇拜等内容。传说与故事在普米族民间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各地都流传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故事传说。此外,普米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谚语、谜语和歇后语,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语言精练,生动形象,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普米族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普米族能歌善舞,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民族特色,其歌曲大致可分为习俗歌、山歌、舞蹈歌、劳动歌、儿歌几类,通俗易懂,反映了普米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礼俗和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等。普米族的乐器大致可分为弹拨乐、吹奏乐两类。普米族的舞蹈大致可分为娱乐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类。娱乐性舞蹈以“锅庄舞”最为出名。宗教舞蹈包括“驱邪逐魔舞”、“跳神舞”。
(编辑时略有改动)
参考资料:
1.朱凌飞,杨周明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普米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