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科学学院是特色鲜明的科研教学型二级学院。学院现有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5个本科专业,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教研室承担全校民理公共课教学;民族学、中国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民族学(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社会学、宗教学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民族学专业是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和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史是国家民委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学院还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三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团队;以及“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散杂居民族研究团队”、“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团队”、“中国边疆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团队”等五个校级学术团队,以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二级学会“散杂居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47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授16人,副教授23人,讲师5人,助教3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7人,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人,国家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此外,学院还先后聘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郝时远、杨圣敏、马戎、周大鸣、陈庆德、乌丙安、何星亮、王铭铭等先生为兼职教授。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着力建设高水平、体系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本科生886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73.92%。硕士214人、博士研究生53人,博士后6名。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十年来,为中国的民族事业输送了大批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科研、教育和社会管理人才。另外,该学院还承担全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公共课教学,其开设的“南方民族史”和“民族理论与政策”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中南民族大学首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建有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文博实验室和20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该院具有全国知名的民族学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机构,民族学是学术传统悠久、根基深厚的一个学科,早在学校刚刚成立的1951年,即建立了以著名的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民族研究室。一批学者深入民族地区,收集、整理、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民族史、民族学的宝贵资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为国家识别和认定京族、毛南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成份提供了科学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民族学学科的中青年学者以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土家、苗、瑶、黎、畲、壮、回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成绩斐然。近十年来,学院共承担4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80余部,在《民族研究》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获省部级奖项50多项。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在全国位居第四。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中国有相当影响的民族学、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