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级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清朝入关之初,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即已归服清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康、雍时期,清朝政府先后平定准噶尔部贵族策妄阿拉布坦对西藏的侵犯,委任西藏地方政府,设立驻藏大臣等,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在康、雍两朝的基础上,乾隆帝又通过出兵平定西藏叛乱,抗击廓尔喀入侵,对其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旧有制度进行改革,而使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发生了以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为首的地方贵族割据势力的武装叛乱。在叛乱中,珠尔墨特那木札勒被驻藏大臣处死,但是两位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也同时遇害。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广大僧俗和入藏清兵联合作战,这次叛乱很快即被镇压下去。然而,这次叛乱却表明:让西藏个别贵族拥有过大的权势,很不利于西藏政局的安定和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乾隆意识到这一点,便于乾隆十六年,在平叛斗争胜利后,立即废除了旧有的藏王制度,并成立了由四名噶伦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不久,又制定《西藏善后章程》,提高了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权力,还决定在西藏长期驻军一千五百名,这就从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虽然有所加强,但由于西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错综复杂,西藏政局仍不平静。至乾隆五十二年和五十六年,又先后两次遭到廓尔喀的入侵。尤其是后一次,廓尔喀侵略军在西藏上层贵族沙玛尔巴的勾引下,竟深入到西藏内地日喀则一带地方烧杀抢掠,给广大藏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乾隆帝即派遣大将军福康安率军入藏,将侵略军全部驱逐出境。次年,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经乾隆帝批准的《钦定西藏章程》颁布实施,对西藏地区的政治、宗教、军事和外交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改革。在政治事务上,该章程规定,驻藏大臣在处理藏内事务方面与达赖、班禅的地位平等,拥有监督管理和任免西藏各级官员的极其广泛的权力。在宗教事务上,对以往达赖、班禅和各地活佛圆寂后,由巫师作法指定这一弊端百出的“呼毕勒罕制度”加以改革,改行在驻藏大臣的监视下,以金瓶(金奔巴)掣签的办法。具体程序是,在清朝皇帝任命的摄政活佛或总管扎什伦布寺事务的扎萨克喇嘛主持寻访灵童后,由摄政召集僧俗官员会议,确定三名(或两名、四名)呼毕勒罕候选人,将详细情形向驻藏大臣禀报,请求转奏皇帝批准举行金瓶掣签。
在皇帝御批同意后,将确定的呼毕勒罕候选人及其亲属和师傅等接到拉萨,并经驻藏大臣和摄政、各大呼图克图看验,认为确有灵异后,方能举行掣签。
在掣签前将金本巴瓶从大昭寺迎到布达拉宫供有乾隆皇帝的僧装画像(圣容)和皇帝万岁牌位的萨松南杰殿,由大呼图克图率三大寺及布达拉宫南杰扎仓僧众(确定班禅转世呼毕勒罕时还有扎什伦布寺僧人)诵经祈祷七天或九天。
掣签之日,驻藏大臣和各大呼图克图、僧俗官员集会,用满文和藏文书写名签,核对无误后,由一名驻藏大臣封签(用黄纸包裹),放入金瓶中。由在场的呼图克图及高僧等诵咒祈祷,由另一名驻藏大臣摇动金瓶,然后掣出一签,当众宣读掣中者名字,并交给在场藏汉官员传阅,然后还要取出未掣中的名签传阅,以示书写及掣出的名签真实无欺。掣签后即派人去呼毕勒罕住处报信祝贺。
掣签的情形和结果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后,向呼毕勒罕宣读圣旨,才算完成金瓶掣签的全部程序。
灵童经皇帝批准并派大员主持举行坐床典礼(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班禅额尔德尼在扎什伦布寺),活佛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继位事务才最后结束。还规定呼毕勒罕的“坐床”典礼,必须在驻藏大臣的主持下进行。通过金瓶掣签制度,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和控制。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安定与统一。
参考资料:
1.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王锺翰:《中国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