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民族经济概述  > 详细页面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于亚男,程菲菲 2017年08月31日 阅读量:

    西北民族地区包括宁夏、青海、甘肃、新疆以及内蒙古五省区。西北民区地区地广人稀,民族成分众多,能矿资源丰富,草原辽阔,畜牧业发达,但大部分地区开发时间较短,社会经济发育总体水平较低。同西南民族地区一样,是典型的“富饶”与“贫困”的二元结合体。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历史上与欧洲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目前又为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因此西北地区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明星之地。

自然资源

  西北民族地区属于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矿产资源、轻纺工业资源、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等较为丰富,不仅总量大,而且人均水平较高;水资源从总体上来说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生物和耕地资源数量不小,但质量不高,分布零散;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但开放程度较低,管理水平较差。总而言之,西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条件是优劣势并存,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反差较大。

投资与就业状况

  总体而言,西北民族地区的投资与就业水平并不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城镇就业水平不仅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而且低于西南民族地区,但局部地区,像陕西、内蒙古则相对较好。具体而言,西北地区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9689.11亿元,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251.95万人,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8655.83元。与此相对应东部地区201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1753.91元/人,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1016.78亿元,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871.02万人,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8751.45元。2014年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6629元/人,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1483元。由此可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场发育状况

  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西北民族地区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加,例如2010年至2014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7765.49元增加到13491.54元,年均增加值逾1400元。但与东部地区比较差距仍然很大,同时,西北地区内部各省区之间的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差距亦较大,存在着内部市场发育不均衡的问题。

经济发展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业已实现了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一个门类较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建立了以西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机械、纺织、航空、电子等工业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嘉峪关、金川、张家口为代表的冶金,以渭魏北、包头、贺兰山、陇东、陇中和乌鲁木齐为代表的采煤以玉门、克拉玛依、塔里木盆地、长庆、冷湖、兰州为主的石油化工,以刘家峡、青铜峡、龙羊峡为标志的电力等一大批能源重化工基地。与此同时,农牧业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过渡、转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城市化进程加快,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五个省会、首府城市为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市经济影响力和辐射作用迅速提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商业、外贸、旅游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经济发展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经济发展。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尤为突出。

  二是西北民族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总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技术水平差,产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重倾,二元结构严重,封闭性强,综合发展能力低下等问题。

  三是西北民族地区产业对资源依赖严重,产业结构转型之路任重道远。四是重点区域带动力不强。西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低,大城市数量小,意味着净规模效益小,难以承担起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功能。

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

  丰富的特色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独特的有利条件,生活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藏、回、蒙古、维吾尔、哈萨克等十几个世居民族,他们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和其他产业提供了前提。此外,西北民族地区要实现资源战略转变,选择科学适用试用的资源战略。最后,还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速自身改革发展开放步伐,建设以国际大通道为引擎,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以推进区域合作为核心,助推全面互联互通,以已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融资体系创新和经贸往来升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