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蒙古语称:“蒙古勒巴达”,意为“蒙古米”。它是糜子经煮、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的。
据史书记载,炒米的上述制作方法,早在我国汉代时就出现了。宋末元初,由于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蒙古族人民便广泛地食用炒米。
炒米在蒙古人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炒米,是蒙古人最喜爱的粮食。因制作方法稍异,炒米又分为脆炒米和硬炒米。
炒米便于携带,易于保存,清晨,牧民放牧以前,用滚烫的奶茶,泡上一碗炒米喝到肚里,浑身是汗,顿觉精神倍增。放牧时,牧羊人带上炒米,炒米里加上一把炒熟的黑豆或黄豆,还是极好的干粮。炒米即使干嚼,也是越嚼越香,很有滋味。
蒙古人吃炒米,讲究多种食物搭配。放在碗里的炒米,倒上喷香的奶茶,奶茶边喝边续,待奶茶喝够,炒米也被泡软时,就要喝干碗里的茶,再放上黄油、奶皮、奶酪、红糖拌着吃,甜酸适中,香咸可口,味道尤佳。
牧民们爱说这样一句说:“要暖穿上皮子,要饱吃糜子。”糜子富有营养。100克糜子,含有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碳水化合物72.5克,可产生热量362千卡。此外,它还含有钙29毫克、磷240毫克、铁4.7毫克、尼克酸1.6毫克。
资料来源:察哈尔右翼前旗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