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由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961年,布达拉宫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拔地而起的布达拉宫镶嵌在神圣的布达拉山上,高200余米,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区最宏大的建筑群,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藏族建筑艺术与文化艺术繁荣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布达拉宫,从始建的公元7世纪到今天,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翻阅时空的书页,一起回溯这座“西藏历史的博物馆”的变迁。
一、早期的布达拉宫
说到布达拉宫,那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松赞干布。可以说,之所以有“西藏奇迹”般的布达拉宫,都是因为松赞干布。
公元617年,松赞干布诞生于亚隆札对园的降巴木决岭王宫(现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父亲朗日松赞是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在他3岁的时候,其父率兵灭掉了苏毗部落,统一了西藏高原,由一个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领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公元629年,吐蕃政权内部新旧贵族势力冲突,朗日松赞被下毒身亡。危机时刻,12岁的松赞干布被亲信大臣拥戴,成为吐蕃王朝第33代赞普。继位后的松赞干布不负使命,在大臣们的辅佐下,追查凶手,平定叛乱,很快就重新稳定了吐蕃和平统一的局面。
松赞干布平定叛乱以后,便产生了迁都的想法。他北巡彭域时,曾到逻些地区(今西藏拉萨),这里的地理形势险要,部落兵力集中,有利于防御外敌入侵。山南一带虽然是吐蕃的发祥地,但为了巩固王朝政权,又出于对旧贵族的疑心和地势交通便利的考虑,松赞干布决心将都城迁至逻些。
根据《西藏王统记》记载,松赞干布迁都逻些,“筑王宫于红山顶居之”。之后,为了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大兴土木,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王朝崩溃陨灭,古老的宫殿也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如今的布达拉宫只尚存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
二、历代达赖重建布达拉宫
清朝初年,蒙古族的和硕特部势力在统治青海之后,又进一步统治西藏,使西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硕特汗国。
1645年,固始汗(汗国最高统治者)和索南群培(格鲁派摄政者)为巩固王朝政权及达赖系统政教合一的政府,重建布达拉宫。1667年,当时建成是纯白色的,后人称之为白宫。白宫周围有4个大碉堡。
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工程竣工。
此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
1933年,修建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这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三年后建成,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此外还有上师殿、普贤追随殿、响铜殿、时轮殿、释迦能仁殿、释迦百行殿、花师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袭殿等殿堂。
2015年8月,西藏通过《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网络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