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贵州分库 > 贵阳非遗 > 非遗项目  > 详细页面

修文县苗族服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2019年11月05日 阅读量:

  贵阳市修文县,早在清代就有各地苗族同胞迁移至此,带来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符号及民族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其中以六桶镇的花苗服饰及龙场镇的青苗服饰最具代表性。

  服饰的形成于与发展,与民族的迁徙历史、生活环境、生产习俗息息相关。平地青苗是王姓始祖在清代时,由江西迁徙至此,无论是技艺流程还是绣花纹样,都能展现这支青苗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记忆。

  几十公里外的六桶镇,黄金村的红花苗是在清代时,由广西迁徙而来定居在此,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村寨。

  蓼蓝,一种天然染料,当地人称之为“蓝淀”。将蓼蓝放入桶中,加入石灰水,静置一天后,取出腐烂的叶片,倒掉上层清水后,将沉淀于底部的染料倒入染缸,以备蜡染时使用。

  蜡梳蘸蜡,均匀点缀在麻布上。蜡染的图案,题材丰富,有形状各异的植物纹,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纹,有对称的几何图案。蜡梳与蜡刀交替使用,画出花纹,勾出轮廓。

  苗族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便装多在务农休闲时穿着,每年正月跳场、“四月八”等苗族传统节庆,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穿着盛装。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蕴含着这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民族信仰。

  苗族服饰是在苗族特有的生存环境、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中产生的,复杂的制作技艺,精美的刺绣纹样,独特的民俗活动,都能展现这个民族的生活智慧和精湛技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