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珍1940年出生于修文县六桶乡黄金村。自5岁起跟随母亲学习织布、染布、编结、刺绣,制作苗族服饰,一直坚持自己制作服装,而后每年都会给子女、儿孙制作苗族服装。自己在房前屋后种植了用于制作麻线的苎麻,还种植了用于制作染料的蓼蓝。如今将刺绣、挑花、蜡染工艺传承给了两名儿媳。积极参与传承活动,制作的绣品多次获奖。
杨绍珍拥有全套织布工具、刺绣工具、染布工具、编结工具。掌握全套的红花苗服饰制作工艺,能织布、染布、编结、绣花、所制作的布紧密、平实、细腻;所绣图案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在刺绣的材料中加入了动物毛,其图案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六桶乡黄金村在元代属于六广蛮夷长官司,明代属水西安氏管理的水外六目的折溪地。清代“改土归流”后,属修文管辖。贯穿乡境腹地的修文至黄金、海马公路、六桶至九庄、关寨、花榔、坪山等公路,是六桶乡主要运输动脉。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加上乌江河流水运,在整个乡境内构成一张细密的交通网,拉动着六桶经济的发展。
贵州多山,过去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因而也保存了较多的传统社会习俗和生产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推进,苗族社区加强了与外部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多的苗族青壮年纷纷涌向城市或走向东部沿海地区,外面的文化也在慢慢向苗族社区渗透。与过去的日常生活衣着相比,苗族服饰的使用已经慢慢礼服化,更多的地区只有在节日、庆典、祭祖等场合使用。苗族服饰的手工艺也慢慢被机械所取代,其中装饰用料、机织花边、玻璃珠等大多都机器制造为主,缝纫机、绣花机与机绣服装的出现取代了一些手工制作。服饰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套用流行式样、以及机械制品冒充纯手工制作都对传承工艺保护和传承提出挑战。由于现代生活的影响,年轻人不再学习传统工艺中的传统技艺,只在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中找到会此技艺的人,因此,苗族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贵州苗族传统服饰制作,包含织布、蜡染、编结、刺绣等多种工艺,是苗族传统工艺之精华,现已成为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苗族服饰按照功能可分为仪式服和日常服,按照性别可分为男服和女服,其中苗族女性是苗族文化的保存者,女服可分为14型77式。苗族服装式样丰富多彩,不仅与其他民族不同,就是本民族内,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也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