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丽河山何其美,天地可负,唯美食不可负。“扎佐酸菜蹄膀”,一道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菜,发源于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扎佐石竹村。
清代初年,“改土归流”实行“纳米入盐”制度,修通了四川进入贵州的川盐入黔道路,后改修为210国道,俗称“川黔线”。早在清早期,古驿道从此地通过,此地也是店铺之所在地,来往的客商多在此住宿、吃饭,当地的布依人家,利用当地出产的猪蹄膀,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酸菜蹄膀”。五十年代因大跃进停止,后在80年代重新兴起。
扎佐石竹酸菜蹄膀不仅充分体现了地方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清代时期以来的川黔古驿道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及推进作用。
扎佐酸菜蹄膀曾经主要用于接待来往的客商,制作完成后的蹄膀肥而不腻,皮色红亮,汤鲜味美,现今已然成为川黔公路上一道著菜。所以当地人总会说,来到扎佐,不吃蹄膀,等于没来。春节的时候经常会有食客不仅堂吃,而且要打包几个带回家过节备用。
扎佐酸菜蹄膀的传承人——饶雪客一大早去到集市上,为的是挑选最新鲜的蹄膀,新鲜的蹄膀是成品质量的关键,各种提味的辅料在蹄膀的制作中同样重要,除一般人家必备的盐,酱油,白糖外,还需要蜂蜜、姜、丁香、三奈、草果、砂仁、白扣、花椒、茴香、八角,当然,姜是必不可少的,姜、还得是贵州人自己种植的小黄姜,味辛辣浓,肉细嫩,味香,纤维较细,与普通的姜不同,新鲜的葱,茴香等辅料帮助提升香味。酸菜,在农家人的饭桌上随处可见,热水洗净的青菜放入农家小院放着的土坛子里自然发酵,酸菜即成。
将新鲜的猪蹄膀用火将毛烧掉。烧至面呈焦黑状,用水洗净, 用刀将蹄膀面刮干净,刮至其呈白色肉皮状,再用水清洗,放入锅内开水煮半个时辰后取出,等其回汗3至5分钟后趁热将蜂蜜水抹至皮上,入油锅炸大约5分钟,至外皮呈金黄色,将酸菜切成块装进大盆中铺底,再将蹄膀放入大盆内,连盆上笼文火、蒸6~8小时、至皮糯酥软不烂,肉嫩化渣不腻时起锅。取出后加入辅料炒香姜片、加原汤,下肘子,放葱蒜、西红柿,带火上桌,配精盐、煳辣椒、姜、蒜、葱等配制的蘸水,加点原汤蘸食即可。
在扎佐石竹村,有一家叫思味的酒楼远近闻名,而这家酒楼的特色就是扎佐酸菜蹄膀,它的老板就是饶雪客。他告诉我们,他制作蹄膀已经30多年了,最开始的时候是跟他的师父学习的,但最初的蹄膀是没有酸菜的,是经过不断的摸索改进才有了如今的酸菜蹄膀。
无论哪个年代,美食是不过时的主题,扎佐酸菜蹄膀恰好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点。
因社会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开始追求享受,而美食是必不可少的。即扎佐酸菜膀蹄深受人们的喜爱。本地人、游客、食客之类的随着交通的发展把扎佐酸菜蹄膀带到了各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解扎佐膀蹄。
而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的年轻人对这项工艺没有足够的重视,不知道发掘老祖宗传下的工艺,把其丢弃一旁,纷纷外出务工;大量的商家正借助这一传统菜开拓市场,其名权正受到侵害。各种名称的扎佐蹄膀都在被注册。保护扎佐酸菜蹄膀的正统性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