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铃双刀舞是海南黎族的舞蹈,流行于陵水县隆广、本号等乡镇黎族村寨,原系两个民间舞蹈,即《钱铃舞》和《双刀舞》或称《双花刀》,后经艺术加工,两者合并成了一个舞蹈。
钱铃双刀舞最早产生于黎族“合亩制”的远古年代,清末民初时较为盛行,原始版本为“咚铃伽舞”。“咚、铃、伽”为黎语音译,分别指簸箕、钱铃(扁担)和尖刀,均为黎族生活用具,该舞蹈是黎族人热爱生活、崇拜英雄,以及尚武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钱铃双刀舞”是由“咚铃伽舞”演化而来,常在黎族村落中的婚庆活动中表演。
关于钱铃双刀舞民间有一个传说:两位黎族青年男子同时爱上一黎族姑娘,各不相让,于是决定比武定亲,最后持钱铃的谦逊者战胜了持双刀的傲慢者而获得了爱情。后又发展为具有武术套路性质的“五寸双刀”,可集体演练,也成为黎族独特的传统武术和体育健身活动之一。
钱铃双刀棍棒舞是一种叙事性舞蹈,主要在丧葬活动和祭祀的穰灾、祈福活动中表演。表演者身穿黎族传统服装,一般为3人,两人对打一人劝架,或者只是两人对打,并无劝架者。表演者依靠木制双刀、钱铃棍、棍棒的敲击节奏和摇动的节拍,演出“追舞”“斗舞”“劝舞”“和舞”的不同情节。其中钱铃棍用一段长约60厘米直径3厘米的青竹制作,在竹竿两头挂满钱铃。双刀则是两把牛耳短刀。表演者用钱铃双刀对打,传统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一米见方的簸箕放置在一个约0.6米左右的木臼上,表演者一人手舞钱铃棍,一人手挥双刀,在木臼簸箕里按一定招数和套路踩着节奏对打,可依次配对,也可同时多对上场表演(类似于武术套路中的器械对练),进攻、躲闪、跳跃、隔挡,动作迅速敏捷,惊心动魄,但点到为止,表演刚劲勇猛而又不失诙谐幽默,谁将对方逼出簸箕外,便是赢家。钱铃双刀舞的动作原始古朴,惊险刺激,加上钱铃和双刀在击打过程中发出的特有铿锵声,使观众仿佛进入了远古的遥远时代。
现今的钱铃双刀舞更多是作为旅游表演或者竞技、健身形式。人们还将钱铃双刀舞用于驱鬼祈福等方面。据《海南岛志》记载,由于早期科学知识缺乏,村寨中若有人患病,久治不愈时,人们就会请来“道公”,进行请神驱鬼赶妖,祈求善神庇佑的法事活动。在法事活动中,“道公”就会跳钱铃双刀舞,表演舞者两人,均光身赤脚只穿一条短裤,头上各扎一条红巾,额前插上三支鸡毛,分别握着双刀和钱铃,通过舞蹈的威严起到震慑、驱散妖魔鬼怪的作用。渐渐地,能歌善舞的黎族人,在平时劳作或者重大节庆之时,也会跳上一段,既是放松也是助兴。
编辑:李有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