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利国
出版单位:民族出版社
国家认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和谐的重要基石。民族院校如何全面深入地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新时代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求。
张利国教授撰写的《民族院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国家认同教育相关学理研究为逻辑起点,通过对域外典型国家认同教育的镜鉴以及民族院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实证考察,系统总结了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并就如何加强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该书首先对国家认同教育问题进行了学理阐释。在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等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重点对西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思想流派对公民身份及其认同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从而丰富了对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认识。同时,针对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压力,重申在我国民族院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时代意蕴和独特的功能价值。
其次,该书通过比较分析和研究,进一步考察了近代民族国家不断建构、生成和发展本国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过程,并重点选取美国、日本、新加坡三国展开研究。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并没有单纯将研究的视野囿于传统学校教育场域,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现实关照和未来走向的时空维度进行拓展研究,以此为我国国家认同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三,该书以实证调研为抓手,全面分析总结了民族院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状况。作者重点选取了七所民族院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式访谈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进行了实证调研,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民族院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等,为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建构和实践创新提供了详实的事实依据。
第四,该书就民族院校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实践模式,如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认知性模式、以文化为载体的浸染式模式、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体验式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总结评价,并重点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就如何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国家认同教育实践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第五,该书就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体系建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阐述。作者认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涵盖教育活动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在内容架构上,要坚持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整体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着力历史性、时代性、独特性和共同性四个维度建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体系。
第六,该书重点就国家认同教育的实现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应树立大德育、大思政、大协同等观念,着力完善和优化国家认同教育立体化引导机制、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利益实现共享机制以及意识形态防控机制,发现和找准国家认同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的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结合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通读全书,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作者以其学生处、共青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经历为基础,通过引入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并优选、采用了各民族院校的典型经验,使得对有关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阐释更接地气。这也体现了全书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特色。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