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玩陀螺,是瑶族男子十分钟情的一项健身娱乐活动,不仅小孩子们玩、青年人玩,甚至壮年和老年男人也很喜欢。瑶族男子从孩提时就玩小陀螺,随着人长大,陀螺也不断增大。他们在逢年过节时玩、走亲访友时玩,玩陀螺成了瑶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春节,从正月初一开始,赛陀螺就拉开了序幕,比赛紧张激烈、持续不断地进行,直到正月十五产生出当年的瑶山陀螺“明星”为止。因此,瑶山瑶族又把这段时间称之为“陀螺节”。
陀螺,是用瑶山上最硬的油茶木或青冈木做的。制作时,要将油茶木或青冈木锯成三四寸长的木节,然后用柴刀斧头将木节的一头削尖,再在尖端处钉上一枚钢钉,作为陀螺的脚尖。陀螺的上部需削得平滑,有的还画上五颜六色的花环。陀螺的腰部被刻成木槽,用一根如同筷子般粗细、五尺多长的构皮麻绳绕在槽内,绳子的一头勾在手指上。比赛时,参赛者用力脱手甩开旋放,陀螺便在地上旋转,发出“嗡嗡”的声响。
瑶山陀螺节
瑶山陀螺,有的粗大如碗,有的细若小酒杯;有的重量超过1.5千克,有的能在手掌心上旋转;有的在地上自转时间长达十多分钟。
玩陀螺,可以是一人玩,众人观看;也可以是多人玩,互相比赛;可以分组玩,也可以不分组。若是比赛单放,则看谁的陀螺放出后旋转得时间最长,时间长的获胜。若分组比赛,就要划出一定的界线,限定在—定的范围内。参加比赛的小伙子们都站在划定的圆圈内,把自己的陀螺立在地上,尖脚朝下,大头朝上,左手掌陀螺,右手扶绳子。当裁判—声令下,小伙子们便迅速拉动绳子,陀螺原地旋转,如果谁的陀螺自己停止转动或被撞停,谁就算输。
还可以是用击打法进行比赛。比赛时,一方先旋放陀螺,另一方再放出自己的陀螺去击打对方的陀螺,击打中者为胜。打不中时,双方交换旋放秩序,也就是说,第一轮先放陀螺的人,换成后放,可以击打对方的陀螺,而第—轮后放的人,变为先放,成为被打的一方。这样依次轮流,累积打中次数多者为胜利者。
瑶山陀螺比赛时,观众成百上千,瑶族男女老少都来围观。赛场上,陀螺的撞击声清脆,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场面异常壮观热闹。青年男女们利用赛陀螺的机会进行社交活动,他们在活动中相互结识。傍晚,在回家的路上和村头寨尾,三五成群的人聊天对歌,对歌活动一直进行到深夜。许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产生爱情、结为伴侣。
打陀螺已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技项目。2006年,贵州省政府将“瑶山陀螺民间竞技”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选自《贵州世居民族文化书系·长鼓舞盘王》,贵州民族出版社。)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