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腰傣婚礼上,长辈为新人套红线圈意为婚姻牢固。
新平傣女服饰的最大特色在腰,“花腰傣”因此得名。
新平傣族聚居的地方依山傍水,溪流淙淙。
新平县傣族居住在低海拔、热带河谷地区,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甘蔗、果蔬为主。
新平县“花街节”是男女青年择偶求爱的好机会
新平县傣族用“黑心树”树皮等原料熬成天然染料染制家织布。
这里是“第四傣乡”,可这里的傣族不过“泼水节”,而是过“花街节”。因妇女的腰间有彩带缠绕,“花腰傣”由此得名。这一奇特的服饰,曾被运用于歌舞剧《云南映象》之中。
在我国,傣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在东南亚,傣、泰、掸、佬族是中国、泰国、缅甸、老挝跨境而居的同源民族。说到傣族,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西双版纳、德宏,再想到的是临沧,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距昆明100多公里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也有6万多“花腰傣”群众。
从族体历史渊源来说,新平县的“花腰傣”是傣族的支系,据新平县志记载:秦汉时新平就有僰人居住,宋代新平嘎洒江西部为马龙(曼龙)两千户,设立土官。近几十年来,大量学者通过史料和田野考察认为,新平县的傣族为云贵高原的越人的一支,是古时披荆斩棘长途迁徙中的落伍者。
毕生研究傣族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国祥认为:“人口不多的‘花腰傣’麋集在一条狭长的河谷,竟然创造出历史古远、成就辉煌的文化,而且一直基本稳定地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古朴风貌,令世人瞩目。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谜。”
从1995年起,笔者曾先后6次去新平县采访、拍摄,路线分别从昆明南下至新平、新平西去抵镇源、新平沿江而下经元江或到红河或到西双版纳,行行复行行,或许重走了当年傣族先民的迁徙路,这是一个众多民族的杂居区,也是一条丰富的民族文化走廊。
“花腰傣”聚居的嘎洒、漠沙、腰街依山傍水,悠悠岁月中从四面八方迁移到这一带的汉人、彝人、贵州人、广西人都被“花腰傣”同化了。2001年嘎洒“花街节”,笔者就遇到泰国华裔女作家洪林一行来寻根访祖。
6次走进新平,亲闻亲见“花腰傣”与大家常见的傣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他们虽同样是稻作文化民族,民俗细节上却风格迥异。俗话说:“汉族住街边,傣族住水边”,而住在红河上游的“花腰傣”却不过“泼水节”,而是过“花街节”。
每年农历正月中,是“花腰傣”的“花街节”,赶花街是傣族姑娘赛装、比美的盛会,也是男女青年择偶、定情的时机。姑娘带着“央箩饭”,遇到意中人,就喂饭给他吃,这一风俗别有情趣。“花腰傣”还有原始制陶、纺织染布、漆齿纹身、好嚼槟榄、喜食异物(昆虫、水生物)等传统和习俗。
傣族一般信奉佛教,而“花腰傣”信奉原始宗教,他们认为“万物有灵”,相信“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寨有寨神”。他们不拜佛,而举行祭“龙树”、祭“寨神”等活动。
其实,“花腰傣”是他称,新平县傣族3个支系自称为:傣雅、傣洒、傣卡。这3个支系的服饰不尽相同,不过都有最外显的特征,那就是妇女服饰。花腰女腰间用3米长的彩带横斜缠绕,勾划出绰约的身姿,“花腰傣”因此而得名。
早在19世纪末,途经新平漠沙的英国学者H·R戴维斯曾描述道:“妇女的服饰很奇特,与我在其他地方见过的掸族(傣族)服饰完全不同……”
奇特的“花腰傣”服饰,为众多艺术家青睐,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中,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就采用了“花腰傣”的服装。
云南省红河上游,包括新平、元江在内的“花腰傣”乡,应该算云南的“第四傣乡”、傣家的“四姑娘”,随着神秘面纱的揭开,“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傣家“四姑娘”将给人们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