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绿色发展  > 详细页面

文化与生态何以成为“宝贝”——评《健康产业的生态文化基础——以黔东南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吴正彪 梁佳雪 2018年06月25日 阅读量:

  在云贵高原的苗岭深处,“文化”与“生态”不仅是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同时也是贵州全省以及水库移民建设区的两个重要“宝贝”,这是主流媒体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定性表述。那么,文化与生态何以成为“宝贝”,文化与生态成为“宝贝”的学理基础是什么,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是什么,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依托“两大宝贝”可以布局什么样的产业体系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学理式的解答。幸运的是,在凯里学院工作的人类学学者麻勇恒博士在其新作《健康产业的生态文化基础——以黔东南为例》(以下简称“《基础》”)一书中,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较全面的回答,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术价值导向。笔者作为读者,就该书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从结构安排来看,《基础》一书共分6个部分,各部分之间逻辑联系严密,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作者用扎实的资料与生动的案例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使本书兼具学术性、时代性、地方性和应用性特征。

  一、学术性

  就内容而言,该书其实是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基于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健康产业的可行性、必要性、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评估的一个研究报告。尽管如此,该作品仍不失为一部学术性较强的著作。其学术性体现在作者为串联“文化”与“生态”而进行的理论框架建构。基于作者的阐述,这一理论框架包括五点:其一,生态系统是资源第一生产者;其二,经济是资源的“资本化形式”,而资源是能量的“凝聚态”形式;其三,文化是人类对资源识别形成的一套知识体系;其四,旨在提升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坚实的生态与文化基础进行支撑;其五,健康是受生态秩序与文化秩序共同锁定的“生命状态函数”。可以说,这一理论框架正是本书的理论贡献所在,为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学术壁垒找到了理论依据,为今后相关领域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

  二、时代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尽管来自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仍可以确认的是,健康其实已成为一切产业配置的最终价值归宿点。换言之,如果舍弃了健康这一终极的价值基点,无论什么类型的产业最终都将被历史和人民所淘汰。然而,工业文明扩张以来,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终极目标的发展模式,对地球这一人类共同家园的破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致使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健康存在与可持续发展路径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对健康问题及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探究,正是时代亟须之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一书所聚焦的问题,正是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关注的时代焦点,该研究成果的推出顺应时代之需,可谓应运而生。

  三、地方性

  《基础》一书所研究的地域是黔东南地区。换言之,该书是在对黔东南州富集的生态与文化资源进行调研并辅以生动案例的基础上,对黔东南州进行大健康产业发展布局的合理性、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的理论分析。书中所呈现的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具有黔东南州鲜明的地域特色。因而本书从生态与文化的角度呈现了黔东南的特色与亮点,是对黔东南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进行的一次学术推介,是对黔东南生态与文化这两大宝贝进行的无声宣传。

  四、应用性

  本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应用指向性。一是本书研究的对象是黔东南州的生态与文化,所作出的学理判断也是基于黔东南州的生态与文化资源条件分析而进行的研判。二是作者为黔东南州的健康产业布局提供了“指导原则”,即要求健康产业布局要遵循“必须坚守‘以人为本,兼顾生态’的发展底线;必须立足于黔东南州既有的生态与文化资源条件;必须考虑民族构成多元的特殊性,力争做到发展与平衡兼顾;必须有利于黔东南地区的文化与生态保护”。在提出四个“必须”的基础上,作者还从产业的“生态适应度、文化融入度、产业的技术成本含量、产业的资源供给稳定性,以及产业的市场占有率”5个方面为健康产业发展布局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提供了评估指标,并建立了一套描述性的评估指标体系。黔东南州是贵州水库移民的一个重点区域,该书的出版,同样对于移民区的文化与生态保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总之,该书对黔东南州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存量进行了一个大致的“盘点”,并以此为依据建构了一套用于评估与描述黔东南州健康产业发展潜力的生态与文化指标。因而,该书就现实意义而言,一方面,为黔东南州发展健康产业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生态与文化两个维度对黔东南健康产业的发展潜力与未来态势进行了描述性评估,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的健康产业布局提供了决策参考。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本文系2014年度三峡大学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民族地区水库移民问题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项目编号:2014KF08)的阶段性成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