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婚俗中,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先看说媒阶段。侗族流行着一种“说茶”之礼。侗族媒人说媒时只带两个“棕片包”,即用黄草纸包装的半斤盐巴和白皮纸包装的二两茶叶。女方父母见送来“棕片包”,就知道是来说亲的。如果女方家收下“棕片包”,并且用盐、茶、糯米面、黏米面、猪油等烧成油茶,端进堂屋敬奉祖先,并招待媒人,就表示说媒成功,婚事已定。如果女方家不收“棕片礼”,则表示说媒失败。
但这还不一定是说媒的最终结果。在贵州的一些侗族村寨,茶还可以用来退婚。男女婚姻由双方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可以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恰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我没有福分来侍奉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然后就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离开,这门亲事就算是退掉了。
云南拉枯族人,栽茶是好手,评茶也是专家。当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的质量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因此,茶叶质量的好坏就成为青年男女择偶的先决条件。
德昂族也有“以茶为媒”的习俗。德昂族的未婚男女都有自己的组织,男青年的头目叫“叟色离”,女青年的头目叫“叟色别”。头目的职责是组织未婚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以寻找意中人。若某小伙子钟情某姑娘,便会在夜间到姑娘家的竹楼前,低声吟唱或轻吹芦笙。姑娘若无意,便不出门搭理;若开门迎进来,并在火塘上煮好茶水,请小伙子喝茶、嚼烟,那就意味着姑娘也有意了。
不仅是南方少数民族,北方也有很多少数民族以茶为媒。西北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经女方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是两千克,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及其他礼品。
在婚礼阶段,茶的重要性也得以体现。云南的布朗族,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在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篷、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贫富,茶树是必不可少的嫁妆。
苍山脚下的白族,从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都必须以茶代礼。而且在婚礼那天对来闹洞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第一道称“苦茶”,第二道是“甜茶”,第三道叫“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生活的甘苦及主人的美好情意。三道茶献罢,方可闹洞房。
藏族人把茶叶看作是珍贵的礼品。藏族人结婚必须熬出大量色泽红浓的酥油茶来招待宾客,并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深,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