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其他 > 其他族名医  > 详细页面

侗族的传统医药学理论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晓默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2日 浏览量:

  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医药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侗族古歌有“天上生人是股气,地下养人是水和土”。侗医认为,天是看不见顶的庞然大物,是一股气,地是有形之物,是土和水,人是天、地、气、水四种物质组成的,是气所生,由土和水所养。侗医将天、地、气、水视为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并以此来解释生与死的转归。侗歌“人的生存没多久,依靠有气和有水”,说明气和水在维持人的生理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侗歌“气多气少人遭病,人死断气精化水”。认为气和水两者失去平衡,人就要生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侗医认为血和水在人体内是同一物,统称为“血水”。

  侗医药学对致病因素及疾病的认识。在对致病因素的认识方面,侗医药学主要是从感性的形象思维出发。侗歌唱“谁吃粮会不生病,生病都是着凉、天热、湿水、淋雨、受风、饱饿、发瘟、蛇、虎、虫、草、鬼、山神这些降给人的”。侗医认为,饮食过多,不加以节制,或者吃的过少,都将影响身体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侗医有“犯酒、犯肉、犯谷”之说:酒性热除寒,饮用适度可调人体血脉情志,如果用量过多可伤神伤志;肉类补血补体,食用过多反而伤血伤水;谷类养万物,亦不可过饱,过饱伤身。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侗医认为天、地、气、水和人都有冷热,因而人的疾病也可分为冷病与热病两大类。此外,侗医还根据疾病性质、部位,将疾病分为吓廖(各种内出血症)、宾罢米(毒气伤害人体气、血、水引起的病症)、宾蛾(风毒、热毒伤血、伤风引起的病症)、宾隋帕(蓝蛇症)、宾毒症(风毒引起的病症)、宾宁乜(妇女病)、朗鸟症(小儿常见病症)、兜隋啃(毒蛇咬伤症)、惊症、痧症等。

  侗医的诊治方法。侗医在诊断疾病时采用问病、望诊、摸审和切脉等方法,与中医类似,但也具有一定的本民族特色。例如,望诊主要以汗毛的倒立与否和皮肤的光泽来辨别疾病的虚实。在切脉方面,侗医注重“三出三转”,即将脉象分为转、中、出,转主心肺,中主肠肚,出主脑、胸、背、腰。脉重有力属肾,脉平稳属肝,脉由快转慢属脾寒,脉走阴属肺,合称“四脉”,上述四脉再加重脉,跳七下停三下属肾,跳三下停两下称为“过虎口”,以上总称为侗医的“四八虎口”切脉法。在治疗方法上,侗医将治疗方法分为内治法、外治法、食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等。除了用侗药治疗外,非药物治疗方法十分丰富。如刮痧、推拿、打火罐、放火灯、吸吮等。

  侗药的六性六味理论。六性为热、凉、收、散、退、补,是通过临床用药逐步总结出来的,其中有的可能是学习中药的先进经验而产生的。六味为酸涩、苦、辣、香、淡、甜,是通过人的味觉识别出来的。侗歌:药苦能退热,药涩能止泻,药香能消肿止痛,关节痛要用叶对生。这是侗族人民对于药物性味、功效的初步认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侗医将六味与六性内在的对应关系确定如下:味苦,性凉,退热;味辣,性热,除寒;味香,性散,消肿止痛;味淡,性退、性平,退水、退气、止血;味甜,性补,补血、补气;味酸涩,性收,提升、止泻。侗药的六性六味理论给侗医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用药依据。用药先要掌握六性六味,再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确定用药。

  侗医用药原理。侗医的用药原理简单有效,运用较多的有以形解形法、以物解物法、以毒攻毒法、以脏滋脏法等。如用蛇舌草治疗蛇咬伤,运用的就是以形解形法。用雄鸡唾液治疗蜈蚣咬伤,就是根据动物之间的天敌关系运用的以物解物法。

  侗医用药特点。侗医用药具有四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里外结合。如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痹痛等,在用药治疗时还要求使用理疗;第二,药引子。侗医在配伍药物时,讲究使用药引,一般多为黄酒引。侗族医药古籍《草药通书》中,300余药方中就有240个药方注明以“黄酒为引”,所以,古侗医书记述“黄酒乃百药之长”;第三,禁忌。侗族民间用药十分讲究禁忌,通常要求禁食酸辣食物或忌生水、风吹等;第四,断根药。有些侗医在开方用药时,强调分阶段用药,分为上方、下方。上方为治疗药,下方为巩固疗效药,也称断根药。

参考资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药课题组编《民族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