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姆,系藏语,也称“跳神”,是一种藏族宗教舞蹈。羌姆起源于西藏,由于教派不同,寺庙规模不一,羌姆的形式大同小异。如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格鲁派各自的“羌姆”内容、形式都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都是用舞蹈的形式来宣传宗教教义,反映了人们娱神、破灾、图腾崇拜的一种心理。
“色莫钦姆羌姆”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僧人表演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羌姆,于每年的藏历8月举行。在藏语中“色莫”是观赏的意思,“钦姆”是大型的意思,“色莫钦姆羌姆”即观赏大型宗教舞蹈之意。
扎什伦布寺的“色莫钦姆羌姆”对于表演者要求很高,要身体强壮、五官端正,同时精通佛教教规。表演时,演员被要求装扮哪一位神,就要成为神的化身,口中念诵咒语,心中始终不离神的形象。因此,挑选羌姆继承人都要从有悟性、有舞蹈感觉的年轻僧人中选拔。
扎什伦布寺羌姆共有20多段,表演完毕需要整整3天时间。第一天出场的是“波”和“莫”(老头和老太)两位老人的形象,通过滑稽动作来揭露社会的种种欺骗行为和官场腐败现象,令观众捧腹大笑。第二天的表演场面宏大,舞蹈动作威武凶猛,表现扎什伦布寺的护法神能威镇一切魔鬼的内容。第三天的演出共有三场,有手持鼓、笛、锣歌颂上师与自然景致的歌舞,有表演野牛、狮子等动物的内容,还有藏戏队表演和展示“珍珠曼陀罗”、“金塔”等珍贵藏品,最后舞场中央煨起桑烟,羌姆表演者和观众抛撒糌粑,祈祷吉祥。
羌姆的配乐也是一大特色。伴奏乐队庞大,所用乐器有大法号四支、长柄鼓十面、大钹两副。两副大钹轮换演奏,当主神或重要护法神出场时,大钹齐奏。由于羌姆演员是根据大钹的节奏变化来表演的,因此大钹演奏者通常由曾经跳过羌姆主要角色的喇嘛担任。
羌姆是通过独舞、双人舞、群舞的形式来完成的。整个舞蹈,有的见功夫于腿部,有的见功夫于腰部,有的见功夫于肩部,也有的见功夫于臀部。羌姆作为宗教寺庙的一种祭祀活动,本身就有独特的风格特点,而这种祭祀活动由不同于其他的宗教活动,其场地、面具、道具、服装都别具一格,整个活动全部通过舞蹈来体现,是一种富有舞剧因素的大型舞蹈。
2006年5月20日,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Ⅲ-22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洛扎县、墨竹工卡县、贡嘎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