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历史,在海南,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长达六千多年的历史。海南岛制陶历史悠久,在黎族聚居地区的史前遗址中曾发现过陶片,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如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
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由挖陶、挑陶土、晒陶土、粉碎陶土、筛陶土、和泥、制坯、干燥、准备烧陶、点火烧陶、取陶、加固等12个步骤组成。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器型。
制陶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第一步,选取粘性泥土,放在阳光下晒干;第二步,将晒干后的泥土舂碎,用米筛筛5至7次成泥粉;第三步,用水调匀细泥粉拌成泥团,水与泥粉的比例约为1:2。水多或少都不行,需恰到好处,这一步是制作陶器的关键;第四步,制陶皿。先捣泥直至完全均匀后,将泥团铺成薄饼状做器底,并移到一个倒扣的粗孔竹筛上,然后用螺壳和小木拍等工具,将陶坯做成各种生活用具,如碗、钵、锅、罐、盆、蒸酒器、水缸等。制作好的陶坯置晒6至8天完全晾晒干后,才择日烧陶。
制坯技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水平,它包括捏制、泥条盘筑、快轮制陶等。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快轮拉坯法等制坯方法至今仍在黎族地区保留着,其中泥条盘筑具有不用羼和料、制陶工具简单、露天烧陶、没有陶车和陶轮、器型少等特点,简便实用。
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1949年以前,黎族同胞生产的陶器除了自己使用外,还挑到偏远的山区进行物物交换,换取生活用品与稻谷,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制陶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泥条盘筑法之类的原始制陶工艺至今在海南岛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仍有传承,这对史前制陶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黎族保留着制陶的原始形态和特征,真实地再现着原始的制陶过程,不失为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
日前,黎族原始技艺制陶获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的羊拜亮老人,被确定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唯一传承人。 2006年,黎族原始技艺制陶获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编号:Ⅷ-4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