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音乐  > 详细页面

蒙古族民歌(科尔沁叙事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乌拉特民歌)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科尔沁叙事民歌、鄂尔多斯民歌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爱唱歌,歌唱是蒙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既有悠扬舒展的长调民歌,也有叙事性和舞蹈性的短调民歌。

  蒙古高原地缘辽阔,各个部落生活习俗和文化具有共性特点以外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蒙古民歌依据地区风格可以划分为呼伦贝尔—巴尔虎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昭乌达风格区、察哈尔—锡林郭勒风格区,乌兰察布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阿拉善风格区等。其中科尔沁风格区和鄂尔多斯风格区主要流传短调民歌,前者叙事性特点较为突出,后者为舞蹈性特点为主。

  科尔沁叙事民歌也称为乌力格尔图哆,它是科尔沁地区独有的歌曲类型。乌力格尔图哆反映的内容很广,有歌唱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和《陶克陶之歌》,也有表现爱情故事的,如《达那巴拉》、《韩秀英》等。叙事民歌的演唱特点,多为先交代故事主人公所生长的地方、家庭及周围的自然环境,之后才进入故事内容。叙事歌曲的内容和篇幅较长,一般为几十段到几百段,所以演唱完整部叙事歌曲需要几个小时或甚至用十几个小时。叙事民歌的旋律较平稳朴实、音程跳度不大,节奏比较紧凑,音乐结构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

  鄂尔多斯地区的短调民歌旋律多用大跳音程,以切分节奏为主,风格欢快活泼,曲体结构多为单乐段,每段包括二至四乐句,乐句间平衡呼应,调式多为la、sol、do调式为主。鄂尔多斯地区的短调民歌所反映的内容较广泛,有反映思乡情怀的,如《送亲歌》、《春天里聚来的百鸟》;也有反映蒙古青年爱情生活的,如《森吉德玛》、《黑缎子坎肩》;也有歌颂父母恩情的,如《三匹枣骝马》;还有礼俗性的酒歌,如《金杯》、《西泉流水》、《圆顶帽》等。除此之外也有少数时政歌曲,如《独贵楞》、《席尼喇嘛之歌》等等。

  蒙古族民歌短调民歌是在蒙古族传统歌曲中占有很大比例,节奏鲜明、节拍规整、简单灵活、易唱易学、流传面较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8年,蒙古族短调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尔沁短调民歌手 白红梅 楚高娃摄

  乌拉特民歌:

  乌拉特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行政区域上大致包括了巴彦淖尔盟(现在的临河市)乌拉特三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地区西边与阿拉善盟毗邻,东接乌兰察布和土默特平川,北边与蒙古国接壤,南边抵河套平原,与鄂尔多斯隔河相望,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赋予了乌拉特民歌独有的特点。

  1648年乌拉特部落受清朝指令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于现在的河套平原,已有300多年历史。在这历史发展过程中,乌拉特人不仅保存着古老的风格特征,在与周边地区长期交流中产生了很多与相领地区风格相似或相近的民歌,如在乌拉特民间有“鄂尔多斯哆”和“乌拉特哆”之分。所谓的鄂尔多斯哆是指具有鄂尔多斯地区特色的民歌,乌拉特哆是相对于鄂尔多斯哆的风格的歌曲而提出的概念。除此之外,当地的人们把民歌分为“希鲁格哆”和“花儿哆”两个类别。

  “希鲁格哆”中的“希鲁格”蒙语意为“诗或诗歌”,“哆”是“歌曲”的意思,“希鲁格哆”便是带有曲调的诗歌的意思。“希鲁格哆”是由三世梅力更葛根罗布桑丹毕坚赞创作、共有81首,因此也称“梅力更葛根81首希鲁格哆”。希鲁格哆的旋律多为“乌日汀哆”(长调)形态,风格古朴、细腻、典雅。题材多为赞颂性内容,有赞颂活佛大德的,也有赞美家乡美丽风景或讴歌亲情友情等内容。除此之外也有少许训道劝诫等内容的歌曲。希鲁格哆一般都是在庄重严肃的宴会场合演唱,并有固定的演唱模式。宴会上演唱希鲁格哆一般为五组轮回、一组三首,开头必须演唱长调歌曲《三福》。所谓的《三福》是指《聚福》、《天赐缘福》、《洪福》。上例三首歌曲是酒席宴会的第一组歌曲,是任何宴席最先唱和必须唱的歌曲。这也是乌拉特民歌不同于其他地区蒙古族歌曲的显著特点。除此之外,较有代表性的希鲁格图哆有《真三宝》、《至尊的牟纳山》、《沙金图山岗》等等。

  “花儿哆”是相对于“希鲁格哆”而提出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在郑重的宴礼上演唱。“花儿”在蒙古语中有“花朵”或“繁杂”之意,这里用“繁杂”的意思使用。花儿哆的内容包括爱情歌、幽默歌、讽刺歌、故事歌、生活歌、风俗歌等各种题材。它的形式短小、风格活泼,以短调形态为主。花儿哆包括传统的乌拉特短调民歌也包括从相邻的鄂尔多斯地区传入的短调民歌。如代表性曲目有《永荣花》、《色兰花》、《雪白的云彩》、《鸿雁》等等。乌拉特民歌既有蒙古族民歌典型特点,也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特质。2011年,乌拉特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Ⅱ-105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