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民俗  > 详细页面

毛南族肥套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4日 阅读量:

  “肥套”(毛南语)即“还愿”之意,指源于古代毛南先民的一种祭祀仪式。“肥套”先前专用于毛南人生育子嗣后而举行的敬神还愿活动。请祭司借助傩面具扮演各类神灵与人交流,穿插歌、舞、乐、戏形式崇敬天地仙神,祈祷平安兴旺和幸福吉祥。毛南族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还愿”时需要摆设各种“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舞蹈活动均用一班师公主持进行。当主唱的师公念请哪种神时,即由师公戴上该神的木面具舞蹈。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还愿”之家希望通过祈神活动得到“恩赐”,使以后的子孙兴旺发达。其过程由主唱师公念咒语、唱神书。念唱到哪个神,哪个神就出来舞,都按一定的程序表演。整体结构是由十五个舞蹈组成,内容非常丰富,他们表演登梯、超度、架桥、拣花、送花、坐殿等舞蹈。舞蹈的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很少有剧烈粗犷的跳蹦。动作规律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气氛较为庄重肃穆。男性神多身穿龙袍、蟒袍,袍上绣着各种鲜艳声调的图形,并配上闪光片。女性神则上衫下裤,不穿裙,与民间妇女的服饰大致相同。木面具为“肥套”主要道具之一,整套含万岁娘娘、鲁仙、雷王等36面面具,各自根据毛南族诸神的司职身份和性格特点雕刻而成,分善、恶、贵、贱四大类型,形象生动逼真,造型奇异,形态传神。面具须选用特定木材,历经手锯、砍切、刮刨、笔绘、初雕、细刻、打磨、上色等10余道工序方能制成,工艺复杂,技术精细。

  肥套传承人谭信慈的雕刻技术炉火纯青,刻出来的木面栩栩如生,他也是目前唯一全面掌握毛南傩戏木面雕刻技术的人。他组建傩戏班子,平时自练自演,农闲时间到农家演出,得到了认可和发展。1995至2003年,毛南傩戏班子两渡日韩、四下东南亚演出,中央电视台以及日本、英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多家电视台也慕名来到环江,邀请谭信慈的傩戏班子进行演出,并拍成专题片,演出和片子深受群众喜爱。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现下毛南族肥套处于濒危状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毛南族肥套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Ⅹ-17

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