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人生礼仪民俗,每一个维吾尔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都要经过命名礼、摇篮礼、割礼、婚礼和葬礼等,而每一项人生礼俗在维吾尔人看来都是神圣且意义重大的,每一个人生礼俗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讲究,因此每到这些时候,人们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大家共聚一堂,在长者的指导下举办这些礼仪。
命名礼是维吾尔人为新生儿取名所举办的仪式。维吾尔族按照传统习俗婴儿出生后3天内不取名,一周后才可取名并举行命名仪式。这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手续”。在举行命名礼之前婴儿的家长要做几项准备:一是邀请主持阿訇及其它宾客的物质准备;二是孩子名称的选定;三是主持人的选择与聘请。来客只限于亲朋好友及邻居。按惯例宴请宾客要准备几十个薄而宽展的白面馕、热茶和一锅香喷喷的羊肉抓饭。选孩子取名字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请婴儿的爷爷奶奶等长辈来起名,遵从他们的意愿;第二种是由主持仪式的阿訇来取名;第三种是婴儿的父母自己命名。命名仪式的主持者必须是家道殷实、夫妻和睦、儿女双全,且寿高福大、学识源博者。
摇篮礼是维吾尔族人生礼仪中最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特征的一项重要习俗。维吾尔族认为,孩子在母胎里经过9个月9天9个小时9秒后才能降临到这个世界。母亲在孩子生下来四十天内不能外出或干家务活,四十天之后,母亲就可以做家务了,孩子也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自己的“摇篮生活”直至二、三岁。
维吾尔族割礼源于伊斯兰教的生活礼俗,每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男子都要进行割礼,当然维吾尔族男子也不例外。维吾尔男人一生当中有两个喜事,一个是七岁时的割礼,另一个是成人婚礼。维吾尔族把割礼看作是一件喜事,是人生礼仪中颇具文化意蕴的一项重要礼仪。人们称割礼为“海特乃托依”,强调其宗教性意义时称为“孙乃特”为阿拉伯语的译音,特指穆斯林必须仿效的“圣行”。“托依”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意为“喜事”“庆典”等,所以,当天人们在屋顶上敲起纳合拉鼓,吹起哨呐,亲朋好友,乡领带着礼物前来祝贺,非常热闹。这一天对受割礼的男孩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忘的人生经历。男孩穿上父母给自己准备的新衣服,腰上系红色腰巾和同龄小伙伴们一起,骑上一岁的马驹,由大人牵着并陪同到亲朋好友家中去送谏。等男孩转一天回来时,男孩骑的马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条。如今在农村,牧区仍然坚持着这种习俗。就维吾尔族割礼习惯而言,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的内含,而且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维吾尔民族医学的观点、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心理。
参考资料:《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