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调研回顾之四: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调研活动和成果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王铁志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9日 浏览量:

  编著按:2000年7月,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由这项调查研究引发了政府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具体政策,并连续制定多个五年专项发展规划,实施具体帮扶项目,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今年,这项调研活动已过去了20年。为了纪念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活动,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我们选编了项目组织者和参与者王铁志老师的部分文章,形成“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的历史回顾系列文章,为关心这项研究活动的同仁们提供参考。

  2000年国家民委组织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研”活动,我是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亲身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各项调研发挥了政府部门和学术单位的优势,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继上个世纪50年代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后,又一次学者参与政府决策的成功案例。现将这次调研活动的过程、成果及个人体会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一、调研活动筹备工作

  国家民委把开展“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研”纳入2000年政府部门工作计划后,有关筹备工作便按计划稳步进行。在7月份,首先组建了由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的2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由费孝通教授担任学术指导,课题组的具体工作由北京大学的马戎教授(时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的杨圣敏教授(时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系主任)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的王铁志教授(时任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负责。麻国庆同志作为课题秘书,负责一些具体联络工作。

  最初参加课题组的人员有: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马戎、麻国庆、刘援朝、李建新、钱民辉、于长江、何群(访问学者);中央民族大学的杨圣敏、贾仲益、侯远高、杨筑慧、祁惠君、潘守永、良警宇;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的王铁志、关凯、周莉、菅志翔、张华志(从国家民委人事司抽调);西藏社会科学院的索朗曲杰。后来,在调研过程中,云南民委的郭琨,西北民族大学的尹伟先、贺卫光,青海的马伟,广西的韦体吉、黄润伯也先后参加了课题组调研活动,由上述人员完成了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19个民族的调研报告。此外,还收到云南民委的基诺族调研报告,福建省民委的高山族调研报告,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另有李建新完成的新疆俄罗斯族调研报告)的调研报告。至完成调研任务,实际有近30位专家学者先后参与了调研活动。

  2000年7月7日,课题组成员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碰头会议,也是一次小型的研讨会。这次会议进行了调研任务分工,讨论了调研提纲,明确调研内容不是一般的民族志调查,而是要结合民族长远发展,首先摸清这些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基础设施、人口及劳动力、各经济行业发展状况等。要了解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中有的同志也提出来,如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他们的突出问题不是经济的问题,而是传统文化保护。也有的提出在选择项目时,如何突出小民族的特色,不仅帮助他们,还要使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发挥他们的传统特色经济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0年7月31日,在调研组临行前,时任国家民委主任的李德洙同志接见调研组成员,对调研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他介绍了人口较少民族调研的起因,特别是费孝通教授的多次提倡对国家民委决定开展这项研究所起的作用。他要求这次调研除了掌握基础情况外,还要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特点,研究如何消除他们的封闭、贫困、与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拿出有基本情况有思路的东西,争取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和国家十五计划。

  由于参加调研活动的专家学者大多是高等院校教师,因此首批调研活动便安排在2000年暑假期间进行。2000年8月初,课题组成员开始分赴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大家按任务分工各自按所负责的民族开展调研工作,这场影响深远的调研活动就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

二、调研活动的过程

  研究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政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这项工作从2000年8月开始,到2001年1月结束。这一阶段的田野调查工作是分两批进行的。

三台山德昂族乡田野调查

  第一批选择裕固族、保安族、撒拉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10个民族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活动分设4个小组,马戎教授任西北组组长,参加人员有钱民辉、菅志翔、良警宇、尹伟先、贺卫光、马伟等,承担甘肃保安族、裕固族,青海撒拉族调研任务;王铁志任云南组组长,参加人员有贾仲益、侯远高、杨筑慧、刘援朝、张华志、郭琨等,承担云南省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调研任务;杨圣敏教授任新疆组组长,参加人员有李建新、周莉、潘守永,承担新疆塔吉克族、塔塔尔族调研任务;麻国庆任东北组组长,参加人员有祁惠君、关凯、于长江、何群,承担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黑龙江省赫哲族调研任务。

  首批调研工作从8月初开始,9月底结束,在10月初调研组完成了调研报告初稿,并向国家民委领导和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同志专门作了汇报。原计划其他民族的田野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第二年再从容展开,但有关领导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根据司马义•艾买提同志和国家民委领导关于尽快拿出其他民族的调研报告,争取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纳入国家“十五”计划的要求。我们很快启动了第二批调研工作。

调研人员跋山涉水

  第二批调研工作在2000年底开展。这次调研活动仍由原有的调研人员为主,同时吸收了地方社会科学院和高等学校的部分研究人员参加,调研组直接调查了广西的京族、毛南族;云南的怒族、普米族、独龙族;内蒙古的鄂温克族;西藏的门巴族、珞巴族;新疆的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同时委托云南省民委开展基诺族调查;委托福建省民委开展高山族调查,调查范围包括12个民族。这项工作得到了各地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他们除派车辆、人员协助调研外,还起草了部分民族的调研报告。

  在实地调查期间,各调查组共调查了30余个县(旗),走访了100余个自然村寨,召开各种座谈会近百次,入户调查800余户,有的一个民族就入户访谈100余户。各调研组人员分别与所到省区有关部门、地(州)、县、乡、村级干部进行了座谈,了解当地发展规划,正在实施的项目和面临的困难,并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或农户进行入户访谈,许多人还曾住在农户家里,与房主同吃同住,通过亲身观察和访谈,详细了解当地村民的具体生产生活情况。入户调查的内容非常详细,包括村民承包的土地面积,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情况,农副产品收入情况、住房情况、迁移历史、外出务工经商情况、当年收入支出情况、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族际通婚情况、文化活动情况等等,为决策分析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研组成员也关注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他们的传统民居、服饰、饮食、节庆、婚丧嫁娶习俗等等,除做了访谈笔录外,还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可以说是这项调查活动是继我国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来,第二次规模较大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调查。¹

(陪同调研的德昂族代表人士:潞西市人大副主任赖永良、三台山德昂族乡乡长杨五青)

  当时调查条件还比较艰苦,那时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非常落后,许多村寨不通公路,因此调研组进村入寨,经常要徒步走很远的路。我们调研的三台山德昂族乡,条件还算较好的,有一条320国道从乡中穿过,还有一条前两年香港爱国人士捐资修筑的12公里长的弹石路(石块路)把4个行政村之中的3个行政村所在地连接起来,但全乡30个自然村大部分不通公路,已有的一些简易道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特别是上山下山,爬这样的泥泞路非常危险。云南的夏季雨水较多,我们乘坐的车辆因陷在淤泥中开不动而推车是常有的事儿。记得9月初我们从临沧的镇康县乘车前往西双版纳时,途中遇到泥石流,我们所走的滨江土路被洪水冲垮了,滚滚的洪水夹杂着泥石,把土路冲开了约有40米宽的河沟,而恰好又有一辆载重汽车陷在中间,堵住其他的车无法通行。结果等到快天黑了,司机冒险驾着空车贴着江边开了过去,我们趟着浑浊江水冒险过江,被江水中滚动的碎石块打的摇摇晃晃,想起来都有些后怕。那一次我们到达目的地已是后半夜2点多了。还有一次是从布朗山乡乘车前往打洛口岸,布朗山对外的通道是唯一一条修在山沟里的土路,一路车子不断的在被淤泥陷住,结果走走停停也是后半夜才到目的地。类似的情况其他调研组也都遇到过,但大家都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这两批调研结束后,到2001年1月底,课题组形成了一份综合调研报告和24份分民族调研报告。在这24份分民族报告中,其中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各有两份,门巴族和珞巴族两个民族合写一份。综合调研报告由马戎教授和我共同撰写,报告反映了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分布状况和特点,论述了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战略意义,归纳了他们在发展中面临的10个主要问题,还分民族介绍了他们的基本情况以及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覆盖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建设项目,提出用两个五年计划时间,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民族整体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的政策建议。

  这些调研成果对政府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民委依据调研报告提供的基本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思路,2001年2月7日,国家民委起草并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建议把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意见》,并附上课题组的25份调研报告。中央有关领导看到后认为调研报告写的非常好,非常详细,所需要的内容都有了,要了许多份分送给有关部门,因此相关部门很快达成了共识。2001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就此问题发出《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1]44号),“国办函[2001]44号”文件的印发,标志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已由部门倡导变成国家行动,在随后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计划中,都增加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内容。政府决策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一般大型建设项目或大的政策制定,从调研到形成决策周期都很长。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从调研到形成国家政策用了约有一年的时间。如果从国家民委向中央提出政策建议到形成国家政策,时间仅有几个月。能这么快形成国家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成功的调研报告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第二阶段的研究侧重于学术方面,原计划集中对鄂伦春族、保安族、撒拉族、塔吉克族、德昂族、阿昌族等6个民族进行重点研究,推出一批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人口较少民族研究学术成果。但由于课题组成员都肩负所在单位的工作重任,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继续完成课题,最后只有我和菅志翔分别完成了有关德昂族、保安族两部学术专著。后来我们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丛书”,全套一共有三本,第一本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全书40余万字,包含人口较少民族调查总报告和22个民族的分报告,汇集了通过实地调查整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第二本是我撰写的《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全书40余万字。采用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问题入手,研究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状况,制约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因素,以及民族特点、民族教育、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使用、族际通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等。第三本是菅志翔撰写的《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分析了民族和族群概念,研究了保安族、撒拉等民族的历史、民族形成和发展、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民族关系,也谈了作者对于族群认同、族群归属的一些看法。这套丛书于2007年3月在民族出版社出版,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标,但也为这项调研活动留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资料。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丛书

  我当时在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工作,因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调研是国家民委发起的事情,我们自然要多出些力,因此参加这项调研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虽然第一阶段的调研成果以国办函[2001]44号文件为标志取得了巨大成果,但离调研的第2个目标要像50年代大调查那样出一批系统的理论成果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我深感责任重大,因此在2002年1月份,又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进行了第2次田野调查。

  第二次调研从2002年1月10日开始,到2月9日,²为期一个月,加上第一次调查在三台山乡调研的时间,德昂族专题调研的时间足足两月有余。由于第一次调查时,我们走访了近40个德昂族村寨,选点面上铺的比较广,因此这次调研重点选了三台山乡的帮外、处冬瓜两个德昂族村寨。因为这两个村寨比较大,德昂族比较集中,不仅贫困程度较深在文化上也有代表性,适合做深度的田野调查。

调研途中

  这次调研大部分时间住在乡里,与德昂族群众同吃同住。每天一个主题入户进行结构性访谈,访谈对象272人,原始记录10多万字。还发了198份入户访谈问卷,对问卷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问卷内容除了通常的家庭人口结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广播电视开通率等内容,还增加了种植养殖、山林、采集、运输、务工经商收入等内容。重点了解了婚姻家庭(如结婚的花费、婚礼展现的社会关系、村寨内部通婚的原因、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乡村政治(如民族乡的直选)、社会组织(如青年头、老年头)、民族关系、民居和服饰的演变等一些带有德昂族特点的问题。查阅复印了三台山乡各民族村寨的历年“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利用表上数据分析了各民族村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构性差异。³还观察了三台山乡换届选举,参加了一个德昂族的传统婚礼。通过入户访谈和统计分析,了解了德昂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状况和发展变迁中面临的问题。

  在确定这些研究内容时,最终将以什么方式呈现呢?我当时想,这次调研以经济项目为重点,但仅有经济项目还不能够搭起学术专著的框架。另外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他们的传统文化保护也应得到重视。但是对他们的传统文化如果按民族志的传统方法把诸多民族文化事项纯客观地描述出来,这样的成果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此类成果已有多部。由于本人在北京大学读过社会学研究生课程,在中央民族大学又师从宋蜀华先生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我觉得把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这是我的长处也符合人口较少民族调研的特点。因为社会学关注的热点是问题,人类学擅长田野调查,如果我从问题入手,观察德昂族经济以及诸多民俗文化事项在发展变迁中遇到的问题,然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学术价值,也有实际应用意义。这一思路体现在著作写作中,就形成了如下的框架结构:第1章,历史源流和人口分布;第2章,语言及语言应用;第3章,经济发展;第4章,乡村政治;第5章,婚姻家庭;第6章,科教卫生;第7章,文化变迁;第8章,德昂族发展的特殊问题。这些内容涉及德昂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等诸多领域,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涉及到历史面貌、现状、特点、发展变迁遇到的问题,作者的研究和思考等内容,这些研究成果,都体现在学术专著《德昂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中。

  除了这部学术专著外,我还在有关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批德昂族系列研究文章,其中大部分都被学术界的权威刊物《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所转载,主要有:1.《人口较少民族调查》,中国民族报2001年。2.《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意义》,《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5期。3.《人口规模带来的特殊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4.《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结构性差异》,《黑龙江民族 丛刊》,2006年第1期。5.《人口分布和文化孤岛现象》,《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1期。6.《人口较少民族的现代化——以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6期。7.《德昂族生活习俗的变迁》,《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8.《德昂族婚恋习俗的变迁》,云南《今日民族》,2006年第7期。9.《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民族工作研究》2005年三至五期。10.《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乔健等:《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台湾高雄,2005年。11.《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研报告》,《民族统计年鉴2001年》,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12.《一项学者参与决策研究的可喜成果》,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丛书序言,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13.《德昂族的村寨文化 》,赵学义主编:《政策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2007年笔者第三次到三台山德昂族调研室的看到的新貌

  意想不到自己的研究文章也为政府决策发挥了直接作用。当时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他们也想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做些工作,但苦于不了解情况,不知从何入手。当时上海民委的经济处姜处长看到了我关于德昂族调研的文章,一看民族分布、存在问题等情况非常清楚,就把它复印下来交给民委领导,并直接报给上海市领导,据此上海市决定对云南德昂族进行对口帮扶。计划从2006至2010年援助2500万元,以整村推进方式,对德昂族聚居的15个村委会中的44个自然村和其它德昂族聚居自然村,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即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有学校、有卫生室或卫生所、有安全的人畜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或牧场;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纯收入、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国家扶贫开发纲要和“两基”攻坚计划提出的要求)目标。⁴德昂族群众为表达对上海人民的感激,把帮扶修建的路称为“上海路”,把帮扶的村改名为“上帮村”、“沪东娜村”。参加德昂族经济社会发展调研,使我在学术研究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后来因为工作变动,先后从事民族出版和民族经济工作,转向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等问题,因此没有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也没有这方面新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也算是一件憾事。

三、学术研究对制定政策的推动作用

  通过参加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调研,我体会到学术研究对政策形成的推动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印证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必要性

  如在调研前,对人口较少民族有一个比较落后的大致判断,但是与当地其他民族相比究竟落后多少,差距在哪些方面,民族之间情况又有哪些不同,人们并不很清楚。研究成果以大量数据和第一手资料描述了人口较少民族落后状况,分析了制约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因素,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课题组的综合调研报告,他们反映的情况主要有:

  1.基础设施落后。目前这些民族居住的地方通路率约为40%,许多地方乡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不通公路,已通路的路况极差,基本是晴通雨阻。在这些地方还有约40%的农村通电问题、65%的农村通广播电视问题没有解决,一些地方人畜饮水还非常困难。

  2.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据入户调查结果测算,1999年甘肃省积石山县保安族聚居地5个行政村1563户中,年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约占21%;云南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贫困人口为2300人,在该乡德昂族人口的63%;云南独龙江乡现有人口4034人,目前尚有3465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农业人口的93.5%。

  3.教育条件十分落后,在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些民族的平均文盲率为42.31%,超过50%的民族有9个,有的接近80%。距离边境的一些地方尚未完成,“普六”任务,存在的问题,大部分集中在这些人口较少民族中。云南布朗山乡至今没有一所中学,一些村寨连续几年没有中学毕业生。一些中小学生因交不起杂费、课本费和寄宿费,学校伙食费,这中途辍学的现象也很突出。

  4.社会形态发育落后。这些民族除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发展程度稍高外,其他大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迟缓。许多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或保留原始公社残余,原有社会形态遗存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他们的发展。

  综合报告中列出的这类问题一共有10条,后来实践证明当时的调研情况是符合实际的。这些情况表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还很紧迫。

  2.提供了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计划的可行性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方向确定后,工作的落脚点在哪里?这些民族居住比较分散,政府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把扶持政策落实到他们身上?应该说在调研工作开始时,这些问题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后,我们发现,目前人口较少民族大都保持着历史上形成的各民族聚族而居的格局,基本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单位相对聚居,都有小片的聚居区域。在2000年,云南省的德昂族共有17807人,其中99.49%的人口居住在72个以德昂族为主的自然村寨。这些村寨又相对集中在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即便是在三台山,全乡30个自然村,德昂族也主要聚居在15个德昂族村寨。⁵解决了这些德昂族村寨的发展问题,该民族的发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他民族的人口分布状况也大体如此。如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防城港市的京族三岛;毛南族主要居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三南”(上南、中南、下南)地区;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乡、刘集乡以及柳沟乡三个乡;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和饶河县的街津口、八岔、四排三个赫哲族乡。有的民族村寨集中连片,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聚居区域,并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调研组根据调查资料推算,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在600个左右行政村内。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工作思路,如果解决了这些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发展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可以带动相邻其他民族的发展。这一思路也与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下一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要从以县为单位转移到以村为单位,实行“整村推进”的方针相吻合,能与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基于这一想法,调研组提出了以这些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寨为重点,以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主要内容,争取用两个五年计划时间,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民族整体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有了解决问题的明确思路,又划定了政策覆盖的范围,一共600个行政村,规模又不大,因此这些建议很快被有关部门采纳,成为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基础。后来在项目运作中,经过各省区各级层层填报,最终落实的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行政村确定为640个,实践证明,当时课题组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

  3.发挥了学术调研的独特作用

  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调研,是一个学术研究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体现了政府科学决策和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发展方向。这是调研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学术报告撰写两个方面。

  政府工作也经常开展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通常采用座谈会法、统计调查方法、入户访谈法等调研方法。这些方法在本次调研中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政府部门最常用的座谈会法,由于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当地精英对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思考,对制定政策是比较有效的。但当地人认识有的有局限性,有的为地方利益所左右,有的入户访谈往往是根据地方需要安排的,反映的情况容易失真。还有政府官员的调研受时间限制容易走马观花,很难了解当地多方面的真实情况。李德洙主任在部署调研活动时曾说:“政府调研往往有固定的框框和模式,有经验主义。学术单位的特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资料准确,找出内在规律,三是敢说真话。”如政府调研往往强调对口,有经济部门组织的只谈经济,文化部门组织的只谈文化,很难综合了解全面情况,存在一定片面性。因此这次调研某种程度也弥补了政府调研的不足。另外,政府部门人员编制较少,官员有工作任务在身,很难抽出较长的时间深入基层调研,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22个人口较少民族比较深入细致的调研,仅靠政府官员是很难做到的。而学者就能够较长时间的深入到少数民族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参加这次调研的专家学者大都有社会学或人类学的学术背景,他们可以熟料地运用文献查询、田野调查、统计分析,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当地的发展规划、正在实施的项目和面临的困难,亲身观察和访谈详细了解当地农民的具体生产生活情况,导致一些生活困难家庭贫困的具体原因和富裕户的致富办法。因此所形成的调研报告内容非常丰富,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人口较少民族社区的真实情况。

入户访谈

  这些辛辛苦苦的调研成果,最终体现在调查报告上。政府的调查报告为了节省领导同志的时间,往往非常简短,内容结构通常为一情况、二问题、三对策,容易流于形式,干巴巴的缺乏生动具体的内容,核心是要钱要政策。而人口较少民族调研形成的报告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总报告外还有22个民族的分报告,这些民族的分布状况,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表达得很清楚,特别是基层调研得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如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对决策部门全面了解人口较少民族的实际情况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民委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报告报送中央后,有关中央领导认为这份调查报告写得非常好,要了多套分送有关部门,这些部门领导看了后很快达到共识,因此很快形成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特殊政策。

  学者参与政府决策,有其强项也有其不足。如对学术问题喜欢刨根问底儿,特别关注细节问题,喜欢引经据典把问题掰开细说。这种研究方式对了解现状分析问题非常有用,但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就显得有时缺乏宏观视角和战略思维。还有,多数学者缺乏政府工作和申报建设项目的经验,也缺乏调动各级政府的行政资源,因此,在调研后期和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工作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有些学者研究习惯于学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对政府行文的规范、用语不太适应,有的教授对我讲,他们不会讲官话。因为政府公文上对领导下对普通群众,一是文字要尽量简练,为了节省领导时间,要用最少的文字传输最多的信息。二是要简单明白,让普通群众容易理解并贯彻执行。怎样用学术方法进行决策研究以及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文件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好在本人在民族研究中心工作,既有起草领导讲话和公文的经历,又有一些研究成果,在学术和行政两方面跨界,因此选我参加这项调研活动,也算起到了学界与政界的桥梁作用。


1. 参见编委会:《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2002年2月11日是除夕,我10日返回北京,那时昆明的节日气氛已经很浓了。

3.三台山德昂族乡有30个自然村,其中有15个德昂族村,8个汉族村,7个景颇族村,各自然村基本是单一民族居住,因此,利用村寨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异。

4.《上海援助2500万元对口帮扶德昂族发展》

5.王铁志著:《德昂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