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宏伟壮丽。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熔载出自己独具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西藏博物馆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夏宫)东门外附近,北望布达拉宫。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国家计委无偿拨款9625万元建设。于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2009年7月1日西藏博物馆正式对外游客免费开放参观。西藏博物馆占地面积为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49万平方米。整个博物馆由主馆区、民俗村、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三大部分组成。整个工程分为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包括主馆及文物仓库、配电房等,于1996年3月10日破土动工,1997年10月1日竣工。1997年10月1日,自治区举行了西藏博物馆主体建筑工程竣工和总书记题字揭幕仪式。二期工程包括民俗村、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于1998年4月20日动工,1999年5月31日竣工。这项工程由西南建筑勘察设计院设计,自治区第四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
建成后的博物馆, 主体建筑分展馆区和库区两个部分。展馆区二层是西藏历史展览。三层是唐卡、动植物、玉石等专项展览和临时展览。一层是旅游纪念品商店。 博物馆墙体用花岗石砌就,上端为藏式女儿墙即镶嵌柽柳女墙,屋顶用琉璃瓦覆盖。博物馆内部结构采用现代结构体,朝阳一面镶有进口落地大玻璃。馆内还装备有十分先进的监控和调温设备。极目回顾,馆区层楼叠阁,绿树成荫,斗拱实厚,回廊蜿蜒,整个建筑群碧瓦红砖,画栋雕梁,交相辉映,显示出浓厚的藏民族建筑风格和现代气息。
双体陶罐
尺寸:口径11.3cm,底径8.4cm,高19cm
质地:夹砂黄陶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双体陶罐出土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卡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因器形为两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连接而成,故名为“双体陶罐”。其肩颈部穿系绳索的一对带孔器钮有如动物的耳和尾,从而巧妙地把双体陶罐勾勒成两只相向而立的小兽,造型雍容大气而极具生活情趣。双体陶罐通体打磨,表面饰以大量刻划纹和朱、墨两色彩绘,所以也称为“朱墨彩绘双体陶罐”。
双体陶罐无论从器形还是纹饰,都体现出与西藏同时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与众不同的特点:整体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纯熟,纹饰精美,不仅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而且体现出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卡若先民智慧的结晶,是西藏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
据专家考证,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史前时代,这件具有如此奇特造型和精湛工艺的艺术品,自然不是古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供奉于神坛之上,作为祭祀和庆典之用的礼器,是蛮荒时代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卡若人精神的依托,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双体陶罐
普渡明太祖长卷图
尺寸:长4968cm、宽66cm
质地:绢布
时代:明永乐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为宣扬其皇位的合法性与正统性,也为了进一步密切与西藏地方政教势力的关系,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辖,遂派遣几度出使西藏的著名藏族宦官侯显,召请当时在藏区声望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领袖、第五世噶玛巴却贝桑波前往南京,为去世的朱元璋夫妇荐福超度。永乐五年(1407年),却贝桑波经西康一路传法抵达南京。明成祖派遣驸马都尉沐昕迎接,成祖见于奉天殿、宴于华盖殿。先是在南京灵谷寺设普度大斋,为朱元璋夫妇举行了盛大的法事活动,其后又前往山西五台山,为新故去的皇后荐福,五台山回京后又为诸皇子讲法。据传,期间出现了众多奇异祥瑞之象,永乐皇帝遂命画工将其绘制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从而形成了这部长达50米的巨幅长卷。
由于噶玛噶举派及却贝桑波本人在藏区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超度法事活动的成功举行,永乐皇帝在却贝桑波返回西藏之际,即封授他为“大宝法王”,颁赐了金册和玉印,并将这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的巨幅历史画卷赠送给了他。从此,“普渡明太祖长卷图”来到了远隔万水千山的青藏高原。
该图卷共计绘图49幅,内容是“荐福”时出现的各种祥瑞景象,或彩云缭绕、豪光映照,或罗汉、仙人降临。并附22段由汉文、察合台文(即回回文、波斯文)、回鹘文(即畏兀儿文)、藏文、蒙古文(回鹘式蒙古文)组成的图注,均为描述和歌颂这次荐福活动的灵瑞之兆和取得的丰硕成果。长卷的整个画面结构严谨、笔锋细腻、人物楼阁描绘栩栩如生,是当前西藏保存最大型、最完整而弥足珍贵的绘画精品.
图画分为两个阶段,一为2月初5开始至18日结束,共14个斋日连续记录。再为3月初3、4、5、13、15、16、17、18日八天,3日为永乐皇帝褒崇大宝法王,13日其前往五台山为皇后荐福。多为一文配一图,也有少数2图以上配一文,最多一文搭配8图。首图开宗明义,说明目的与意义。画面主要为围绕宝楼、坛场、天王殿的神佛、祥云、天花、甘露、甘雨、青鸟、仙鹤、狮虎、宝象等吉兆(内容仅为灵谷寺活动,不含五台山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永乐皇帝宣扬了其皇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维护了政权的稳定,而且在五世噶玛巴的感召和影响下,大量的西藏政教势力领袖纷纷进京朝觐,从而使明中央有效继承和取代了元朝对西藏地区的主权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感情。而永乐皇帝赏赐给噶玛巴的这件巨幅画作、金刚黑帽、玉印、永乐版贝叶经和大量宗教法器等礼品更成为我们回顾和研究这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实物资料。
普渡明太祖长卷图
金贲巴瓶
尺寸:通高34cm
重量:2.85千克
质地:黄金
时代:清乾隆
“贲巴”是藏语的音译,意为“瓶”,金贲巴即金瓶。该瓶整体由黄金打造而成,内置五枚象牙签。瓶盖酷似旧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夏日所戴凉帽,并镶嵌各色宝石。通体饰云纹和“十相自在”吉祥符,意为平安吉祥、消灾祛难。
金瓶掣签制度始于乾隆朝末期。当时,清中央在驱逐了准噶尔入侵势力以后,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并颁赐了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金瓶。规定此后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均需通过此瓶进行掣签决定,以确保活佛转世的公正性。其具体的掣签方式是:将候选灵童的名字分别书写在象牙签上,并套上黄稠套,放入瓶中,在大昭寺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前供奉7天以后,由高僧大德诵经,驻藏大臣亲自抽取。中签者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被认定为前世活佛转世灵童。现存五根象牙签中书写有“嘉黎县坚赞罗布”字样的名签,即是1995年掣定11世班禅时所中之签。
金贲巴瓶共有两件:一件存放于北京雍和宫,用于确定内外蒙古大活佛的转世;存于西藏的这一件即用于抽取甘、青、川、藏等地藏传佛教大活佛的转世灵童。自金瓶掣签制度施行以来,已先后有70多位活佛的转世灵童经金瓶掣签选定,包括十世、十一世、十二世达赖喇嘛和八世、九世、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时至今日,金贲巴瓶仍在履行着历史赋予它的使命,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第十七世噶玛巴、第七世热振呼图克图、第五世德珠活佛均经由此瓶掣签转世。因此,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金贲巴瓶都是历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规范藏传佛教仪轨的重要物证,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政治意义与宗教作用。
金贲巴瓶
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
尺寸:长42cm,宽7cm
质地:树叶
时代:11-12世纪
贝叶经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源于古印度。在还没有出现造纸技术之前,印度人已经在贝多罗树叶上书写佛教经典、绘制佛像,因此被称为贝叶经。据有关史料记载,由于受到造纸和印刷术的限制,早在距今2500年前,古印度人就开始制作和使用贝叶经。
这部《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制作精美、书写工整,保存完好,虽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绘制的图案依然色彩艳丽,页面平整如新,树叶纹理也清晰依旧。据说古印度人在制作贝叶经的时候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药物处理方法和复杂的工序,因而才保证了贝叶经不干裂、不卷曲,也不虫蛀、霉变,使之成为了今天保存完好的稀世珍宝,是研究古代印度史、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贝叶经虽然并不是西藏本土的作品,但由于它的原产地,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一带,在历经千余年的宗教斗争和历史变迁之后,已经很少有保存完好的贝叶经存世了。而曾经大量从上述地区引进佛教典籍的西藏成了目前贝叶经藏量最丰富的地区。
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
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
尺寸:高10.1cm,边长11.2cm
质地:纯金
重量:8257克
时代:清乾隆
该印是雍正皇帝册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印信。康熙朝末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准噶尔势力侵入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发生内讧,蒙古汗王拉藏汗、第司桑杰嘉措以及青海蒙古众台吉纷纷各自拥立达赖喇嘛。康熙四十五年(1706),第司桑杰嘉措被拉藏汗处死,其拥立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随即被废黜名号。康熙五十六年(1717),拉藏汗被准噶尔势力杀死,其拥立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伊喜嘉措也被废除。康熙五十九年(1719),清中央驱逐了准噶尔势力,承认蒙古众台吉寻访的格桑嘉措为第五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次年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并颁赐“弘法觉众第六辈达赖喇嘛之印”。雍正元年(1723),清朝中央又按照五世达赖喇嘛之例,将格桑嘉措改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并颁赐了这枚金银。此后,由于西藏僧俗人众坚持认为仓央嘉措为第六世达赖喇嘛,清中央乃顺应民意,认可格桑嘉措为第七世达赖喇嘛。
此印为纯金铸就,印文为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刻写的“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此封号始自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此后历辈达赖喇嘛均获授此封号。按照习惯,封号字数越多,持有人地位越高,24字封号在历朝赐号中都是极为少见的,可见清朝统治者对格鲁派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藏传佛教领袖的殊荣。历史上,清朝中央政府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但目前仅有这枚金印存世,因而倍加珍贵,是清朝中央政府封授达赖系统、有效行使主权的代表性物证。
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
参考资料:民族文化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