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伊宁县征集的开元通宝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大一统的历史环境下,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经济贸易的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使大量的中原钱币沿丝绸之路流入西域各地。在这些中原钱币中,最为多见的是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在新疆各地都有发现,这些钱币不仅反映了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还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风采。
开元通宝的发行,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意。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下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形制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800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开元通宝的文字、重量、形制对后世铸造钱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
开元通宝钱币上的铭文也是值得关注的,它包含着唐代书法艺术之美。唐代是书法兴盛的时代,当时的书法家们在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的书法基础上,大胆吸取前辈的精华,不断进取创新,而不是机械地模仿。
唐代在吉木萨尔和轮台分别建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的军政事务,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所以,中原货币大量流入西域各地,成为在西域流通领域使用的主要货币。
开元通宝在天山南北各地唐代或唐代稍后遗址均有发现,发现最多的一次是1980年春,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配合《丝绸之路》电视片,在罗布泊东北的黑山梁一带发现了一大堆开元通宝,共970多枚。新疆发现的开元通宝,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从中原流入开元通宝,在内地打制;另一种是在新疆本地打制的开元通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数十枚开元通宝为铜质,属于前者,均从内地输入。这些开元通宝,有的保存较好,有的表面有锈,有磨损但不严重。这些钱币上的钱文为隶书。
“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的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外部较阔,且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
在钱文书写上,开元通宝开创了由书法家题写钱文的先河。《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文之钱,给事欧阳询致词及书,时称其工”。由此可知,“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旧唐书·食货志》曰:“其字含八分及隶体。”这里的八分是指汉隶,是唐人继承了汉代隶书的古隶体;这里的隶体指的是真书。欧阳询所书开元通宝钱文,继承了北朝至隋代这段时期以来融合篆、隶、真为特点的书风,有别于唐初流行的纤细书风。从钱文看出,欧阳询用笔方圆相兼,行笔沉着稳健,其字笔画浑圆,筋骨内涵,宽博疏朗,端庄雄伟。
对开元通宝的铸造,唐初有一个严格的督造制度,对开炉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所以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是一种优质开元钱。另外,开元通宝在在钱文、钱的直径、重量等方面都很一致。它的主要特征是:面、背肉好,廓整,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重约4.5克。
在新疆古墓或遗址中出土的开元通宝,散发着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它见证了1000多年前,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西域产生的影响。
来源:中国民族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