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琉璃耳珰(东汉)
琉璃耳珰(东汉)
在新疆的考古发现中,首饰是比较常见的文物种类,天山南北古墓葬、古遗址发现的戒指、耳环、手镯、珠饰比比皆是。这些文物是新疆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数千年来新疆古代居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古代首饰中,于阗古国墓地出土的两件耳饰颇具中原特色,是汉代西域与中原内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
这两件耳饰1984年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均为琉璃质地。一件为绿色,中间为圆柱形,两端为喇叭形,腰部穿孔,长1.8厘米、宽0.8厘米、厚0.6厘米;另一件为深蓝色,长1厘米,宽0.9 厘米,“工”字形设计。两件耳饰体积不过方寸,发掘出土后长期收藏于文物库房内,很少为人所知,在当年的考古发掘报告中与其它玻璃珠饰件一起统称为琉璃珠。后来,有研究人员通过查找材料对比,才知道这两件不起眼的东西是汉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内地十分流行的一种首饰——耳珰。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耳珰在古代中原内地十分常见。耳珰有琉璃、金、银、玛瑙、象牙、骨、琥珀、水晶等不同材质。最早的耳珰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两汉时期墓葬里最为多见。1981年,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仪冢山汉墓出土的琉璃耳珰,呈腰鼓状,横向中穿,深蓝色,半透明,制作精巧细致;江苏省扬州市出土过一件西汉时期耳珰,用玛瑙制作而成;陕西西安北部陈请墓出土的一件西汉中期耳珰,青玉质,圆柱体,细腰,两端大小不一,中部有穿孔。以上罗列的耳珰只是中国考古发现的很小一部分,上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战国至魏晋南北朝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琉璃耳珰。尤其是汉墓,出土的琉璃耳珰成百上千,出土地点遍及全国各地,仅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的琉璃耳珰就有19件。
古文献对耳珰的记载十分丰富。刘熙《释名·释首饰》记载:“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由此说明,耳珰可能来源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耳珰传入中原后,深受中原居民的喜爱,成为中原妇女传统首饰。汉朝时,这种首饰又沿丝绸之路传入到沙漠腹地的于阗国境内,而洛浦县山普拉墓葬群正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于阗国的公共墓地。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后,于阗与中原的交流超过前代。山普拉墓地出土的这两件耳珰,还有楚文化风格的漆篦、“宜家常贵”铭文铜镜、精美的丝绸,都反映出汉朝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在内的西域文化的影响。
据文献记载,琉璃耳珰比较常见。玻璃古称为琉璃,来源于埃及、罗马、波斯等地,后由西域传入到中原各地,深受内地人民的喜爱。如《汉书·西域传》注:“琉璃色泽光润,逾于众玉。”汉代琉璃制造已比较成熟,琉璃耳珰也有了相当可观的产量。琉璃耳珰以其鲜艳的色彩、明亮透明的质地,在中原贵族妇女中风行,因此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妇女戴琉璃耳珰已相当普遍。东汉著名文学家王粲《七释》中曰:“珥照夜之明珰,焕火育以垂辉”。西晋时期文学家傅玄的乐府诗《艳歌行》曰:“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北魏时期王容《大堤女》诗:“宝髻耀明珰,香罗鸣玉佩”。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刘兰芝就喜欢戴琉璃耳珰,“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这位凄美的女子在被狠心的婆婆赶出家门时,耳朵上依然戴着她心爱的“明月珰”。这些古诗中“明月珰”“耀明珰”,就是古代美女们的心爱之物——琉璃制作的耳珰。
耳珰与耳环相比,结构更为复杂。耳环流行世界各地,耳珰只流行于古代中国和朝鲜等国。上世纪以来,考古专家对出土耳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耳珰的使用提出了很多观点。耳珰最主要的戴法是在耳垂上穿孔,将耳珰直接穿在耳垂的孔里。在医学并不发达的汉代,将粗约1厘米的耳珰穿进肉耳垂上,也算是一个小手术,弄不好会发炎。于阗国的古代女子,为了使自己更加美丽动人,和现代人一样拼。当她们香消玉殒之后,还将自己心爱的耳珰随葬到墓穴里,在另一个世界里也不离不弃。
如今,1700多年前的美女们早已驾鹤西归,当年穿着的丝绸服装和搭配的首饰留在了她们的墓穴中。当考古专家们将她们精美服装和首饰展示在现代化的展柜时,琉璃制作的耳珰在LED灯光的照耀下,依然熠熠生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