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铜鎏金班丹拉姆,长50厘米,高50厘米,20世纪50年代征集自四川甘孜地区某寺院,是藏传佛教寺院的镇寺面具,采用泥塑、浇浆、熔铸、焊接、鎏金等传统工艺,年代久远,为博物馆馆藏珍宝。面具造型为铜鎏金面、头戴银质五人骷髅冠,燃眉如火,象征展现勇猛无畏的力量,摧毁一切妖魔。三目圆睁,表示断除“贪、嗔、痴”三毒。张口呲牙、卷舌,作忿怒相,口角悬吊一干尸,形象恐怖凶恶。右边耳朵上饰有小狮子,象征着听取佛经,左耳上挂着小蛇,意为忿怒。
班丹拉姆,藏语音译,汉语意为吉祥天女、吉祥天母、荣耀女王。藏传佛教女宗护法中以班丹拉姆为最重要,她是藏传佛教密宗中大黑天神、亦称“玛哈噶拉”的明妃,属于忿怒佛母。她神通广大,有大吉祥功德于众,故又称“功德天”,是众神之首,众佛之母。藏族信徒认为供奉她可以去除灾难,使人兴畜旺。她常以骑着神驴行走于血海之中,四周风火交加,身穿人皮,头戴人头骨冠,手捧着盛有人心和人血的头盖骨的形象出现在藏传佛教造像、壁画或唐卡中。班丹拉姆并非西藏本土神,而是源于古印度原始宗教,起初是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掌管命运和财富的女神。《宗教词典》“吉祥天女”条目说:“吉祥天女,梵文音译为罗乞什米,婆罗门教、印度教中掌管命运、财富和美丽女神。最早见于《梨俱吠陀》,意为吉祥。在《达婆吠陀》中被人格化,有吉与不吉两种特性,在史诗、往世书时代成为女神。据印度教神话传说,她是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产生出来的,故有‘乳海之女’的名称。谓为毗湿奴之妻,爱神之母。两只手,一手持莲花,一手撒金钱,坐着或站立在莲花座上,有两只白象伴护,是吉祥的象征。坐骑是莲花、迦楼罗(金翅鸟)或优楼迦(猫头鹰)。佛教将此神列为护法天神,为财神毗沙门天之妹,有大功德于众,故旧称功德天。”关于班丹拉姆护法神的来源,在藏文文献中有着不同的记载,但一致认为该护法神起源于迦叶佛时期。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该神被吸收到佛教的神灵体系中,后由释迦牟尼传授给婆罗萨乐,由他著书立说传播开来。后由帕当巴桑杰(藏传佛教息结派的创始人)传播到藏地,之后的格鲁派和历代达赖喇嘛对班丹拉姆尤为崇信。班丹拉姆护法神随之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神灵,不仅在藏传佛教的神灵体系占有突出位置,而且在藏民族的宗教和世俗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铜鎏金班丹拉姆面具是藏传佛教寺院举行羌姆表演时演员所佩戴的面具。羌姆系藏语,本意为法舞,俗称跳神,是藏传佛教寺庙里一种戴面具的宗教祭神舞蹈。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自治区的藏族聚居区和其它藏传佛教地区。它是宗教教义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佛事活动。羌姆形成于公元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它是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神舞、西藏苯教的地方神祗与宗教仪轨、西藏地方的土风舞融合的产物。羌姆经藏传佛教传播至各信教地区,并按藏传佛教的仪轨世代传承。流传各地的羌姆,叫法不一。云南称之为麻羌,青海称跳乾,内蒙古称为查玛,北京雍和宫称跳布扎,甘肃裕固族地区称跳佛花。
羌姆仪式中使用面具的历史已久,然而远在羌姆自印度引入藏地之前,在藏地苯教中就已存在着假面舞蹈。公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首次编制了吐蕃的法律并为此举行盛大的庆典,出场表演的就有假面舞,“最大法王,解闷娱乐。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牦牛,或狮或虎。鼓舞慢舞,依次献技。”公元8世纪中期,印度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大师来西藏传播佛教并创建桑耶寺的时候,举行过跳神活动,并在寺内悬挂面具。此后西藏历代密教跳神活动中和寺庙内雕塑作品中,都有各式各样的面具形象出现。
羌姆面具带有严肃的宗教含意,造型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佛、菩萨、高僧、圣人外,主要为各类护法神所组成的强大陈容。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有一种专门护佛法免受妖魔的袭扰,维护佛教教义完善的神灵,即护法神。护法神中有一小部分善静形,即面具表情为和善、慈祥、温情。绝大多数护法神祗的面具形象狰狞、恐怖、表情严厉、威猛。它们头戴人头骨冠,牛头马面、青面獠牙、手执人骨制成的法器,腰扎人头串珠,或身绕毒蛇,表示对妖魔的镇压。这些面具造型夸张、奇特,有以悲怒威严之相摧毁邪恶之势。从宗教寓意上来说主要是用以唤起众生的怖畏之心,进而辅助众生坚固对佛法的信心。
羌姆面具的制作有严格的规定。《藏经》工巧明部的《造像量度经》中有其尺寸、相法、形态、标识等制作规则与方法,但出自不同艺人手中的羌姆面具却千差万别。羌姆面具有皮、木、泥、纸、布、铜、铁等各种材质,以纸泥胎、布胎最为多见。
少数珍贵面具在羌姆表演之后被郑重的保存起来,有些历史悠久的古老面具被寺院看作镇寺之宝,像此类传承自古代的面具各寺院都有收藏。他们大多悬挂在护法神殿里,少数较大的佛寺,有专门摆放面具的殿堂。很少有人能够一睹它们的真容,使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铜鎏金班丹拉姆镇寺面具以夸张变形的手段,达到狰狞恐怖、严肃威慑之视觉效果。而这种夸张源于宗教本身的神秘性、传奇性和包容性,同时也是宗教仪轨,教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的需要。藏传密宗是以隐秘、深邃、诡谲的教仪为其特点,表现在面具艺术上必然给人以恐惧和威严之感。
参考资料:
1.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 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3.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第八十六章《吐蕃桑那寺院志》:“阿康殿里有十方佛,全刚菩萨、降阁摩车,壁画、护法神的面具像……”。
4. 参见《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和叶星生《西藏面具艺术》后记(M).重庆出版社,198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