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鲨鱼皮马鞍
现珍藏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这件鲨鱼皮马鞍,是建国初期由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代表敬献给中央领导人的礼品。长46厘米,宽28厘米,高28厘米。是蒙古族马鞍的精品。
马鞍是一种马具,是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蒙古族马鞍种类丰富、风格独特。按其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生活马鞍、祭祀马鞍、竞赛马鞍,礼仪马鞍等。生活马鞍有坐鞍、车鞍、驮鞍,狩猎和放牧鞍等种类。
蒙古族马鞍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制作时要做到三圆、二平,一合。所谓三圆是说马鞍的前后鞍桥圆,龙口圆,梁头圆。所谓二平是说马鞍在马脊梁上的二块平面板。这两块板要平整光滑,要同马脊梁吻合。所谓一合是说马鞍最讲究合套。制作蒙古族马鞍的材料大多是桦木,桦木选材方便,质地考究。也可以选择比较有讲究的檀香木和樱桃木。选好材料之后,要把桦木自然干燥三到四个月的时间。也可以选择熏烤的方式对原材料进行熏干。由于蒙古族马鞍蕴含着特殊的力学原理,所以马鞍的制作工序和一般的手工艺制作工序有着本质的区别。手工匠人在制作马鞍的时候不用任何电动机器,完全凭眼力和多年的经验手工制作完成。首先工匠需要打磨制作四块材料,分别是两块凸形的鞍板和两块U形的鞍桥。然后把两块鞍板用一种特殊的胶俗称鳔(是一种用动物的皮熬制的粘性很强的胶)粘合在一起,之后把两块鞍桥卡在上面。最后在马鞍的鞍座部位打眼穿孔,贯进湿牛皮钉,等到湿牛钉一干,就把它们箍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就有了马鞍的雏形。把雏形马鞍放在窑里熏干上面的水分,这样做出来的马鞍不易开胶、裂缝、变型,并且结实耐用。在前后鞍鞒和鞍板、鞍座相接的地方,穿孔打眼,以便安装附属部件。一般情况是在前后的两个鞍翅部位打一到三个眼,用来穿梢绳。在鞍坐的左右两边各打五个眼,分别用来穿马镫,固定鞍花和裹肚。染色和油漆是最后一道工序,蒙古族马鞍一般以红色为主,也有用黑色的。马鞍上需要刷漆两到三次,每次干三天左右,等到油漆干了,就用砂纸打磨马鞍直到光滑为止。再上一道亮油,以便使马鞍更加光滑美观。这样做出来的马鞍,还仅仅是一幅裸马鞍。
蒙古族马鞍构成除裸马鞍外,还包括鞍屉、鞍垫、鞍桥,以及鞍韂、马镫、镫磨、稍绳、马绊等部件。马鞍的下面,靠着马背,称之为鞍屉。鞍屉的作用是保护马背,鞍屉是羊毛或者马毛毛毡做成的垫子,用皮革或帆布缝包起来。鞍屉大概有1寸2分厚,比马鞍大6厘米左右,鞍屉为两层,上面的是硬屉,压有各式各样的花纹,下面的软屉不装饰,鞍屉和马鞍不相连接。鞍屉要做成同马脊梁自然接触的样式,这样制作的鞍屉固定稳当、容易吸收汗水,减轻鞍屉的重量,同时起到保暖的作用。
鞍垫用鞍花固定在马鞍之上,鞍垫的制作材料大多为手擀羊毛毡、灯芯绒、熟牛皮,布垫等。鞍垫的造型各异,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还有异形的、有的做成鞍座脊梁的大小直接压在马鞍的中间。
鞍桥的装饰在整个马鞍的装饰中处于核心的地位,鞍桥装饰的装饰直接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体现马鞍主人的审美品味和价值观念。一般鞍桥装饰方式有锤镶法、漆绘法、镶嵌法、掐丝珐琅法、镂空法等。马鞍围绕鞍桥镶贴的边称作鞍桥边,宽度为7厘米。鞍桥边的作用是为了使鞍桥更加结实耐用,同时也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而做的。鞍桥边的装饰效果直接关系到马鞍的美观档次。
蒙古族的马鞍上都配有鞍韂,鞍韂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鞍韂是马鞍的重要部件之一,是垫在马鞍子下面的物件。鞍韂的作用是防止马蹬碰伤马身两侧;也是防止马身上的汗水弄脏骑手的衣物;同时也起到防止骑手把脚全部插入马蹬发生危险。蒙古马鞍上有一块为了防止马蹬皮条磨损骑者衣物的香牛皮,叫做镫磨。稍绳是穿在马鞍上,用于捆绑驮在马上的物品和固定鞍韂的,因为牛皮结实耐磨,所以在制作稍绳时牛皮是首选。稍绳的制作工艺和鞍韂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把牛皮切割成3厘米宽的皮条,放入硝水中浸泡,硝水表面没有泡沫的时候,在湿的时候拿出皮条,将水慢慢的散干,在皮条上涂饰骨油就成了稍绳。
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由镫绳和镫盘组成,镫绳穿在前鞍鞒后面、鞍板前面的孔里,样子很像人们的裤带,一端有带卡子,一端有窟窿眼,人们可以根据腿的长短,随时调整马镫。马绊是是防止马会跑掉用的辅助用具,马绊分三种,有三脚绊、顺腿绊和跳绊。三脚绊形状如同“丫”字,绊马的前两腿和后一腿。顺腿绊是有两个绊口的马绊,给马的前腿和后腿各一上绊。它的制法同三脚绊一样。跳绊是给马的前两腿上的绊,它的绊口制法同上,连结两个绊口的是用三层皮条钉成的。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鲨鱼皮马鞍在整个裸马鞍外面包覆价值昂贵的鲨鱼皮,不但防腐防潮,而且还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让整个马鞍大气美观。马鞍的鞍桥部分是采用的镶嵌法装饰,装饰纹样为铜质云纹造型上镶嵌梅花图案,寓意吉祥、圣洁。在制作的时候,直接在马鞍鞍桥上錾刻出花纹,镶嵌珐琅,这样装饰的马鞍看上去更有质感。围绕鞍桥镶贴的边称作鞍桥边,用铜质制成,并镶嵌有梅花形图案。马鞍镫磨的形状为椭圆形,上面镶有5枚圆形铜泡和27枚圆形小铜泡,蒙古语称之为“陶卜如”。在马鞍上镶有8到9厘米大小的4枚铜质鞍花,蒙古语称为“达如拉嘎”。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装饰的作用,体现在小鞍韂和鞍翅上。另一个是固定的作用,用在小鞍韂上固定鞍垫。鞍花呈花瓣形,上面是镶嵌珐琅的梅花宝瓶图案,寓意平安健康。马镫是铜质壶型的造型,马镫上沿镶嵌有吉祥八宝图案的珐琅彩,寓意富贵吉祥。马绊上全部镶嵌有铜质梅花纹样珐琅彩。马绊尾端系有平安结,寓意平平安安。整个马鞍制作精湛,选材珍贵,做工精细,纹样独特,寓意着幸福安康,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中央领导的无限的敬意,以及安居祥和的欢喜之情。
(文/彤丽格 图/张丹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