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风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而“陀螺”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明代刘侗、于奕正《帝经物略·二春场》记载了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由此可见,明朝时期陀螺已经成为了民间普及的娱乐项目。
打陀螺是白裤瑶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广西南丹县巴圩瑶族乡瑶寨小学学生在课后比赛陀螺
陀螺形状各异、玩法多样,深受彝、壮、佤、瑶、傣、黎、畲、白、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的喜爱,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更名为陀螺。
佤族鸡枞陀螺,造型独特,是唯一会“飞”的陀螺
图为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选手在进行鸡棕陀螺表演
将对手的陀螺砸出界外。图为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陀螺比赛
选手完美诠释力与美的结合。图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陀螺比赛
关键一投,全力争胜。图为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陀螺
陀螺选手“大展身手”。图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陀螺比赛
陀螺选手需要调动手臂和腰部的力量,还要考验腿部的稳定性
图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陀螺比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陀螺比赛规则,由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抛掷自己的陀螺击打守方的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旋转的时间更长则得分
陀螺比赛前,裁判员要检查参赛陀螺是否符合参赛尺寸和重量要求
场地
比赛场区为长20米(女子比赛场地长19米)、宽15米的长方形。场地线宽5厘米(以内沿计算),其四周应有2米以上的无障碍区。比赛场分别被划分为攻、守方预备区、死陀置放区、旋放区、进攻区。
器材
陀螺:比赛一般采用非金属平头陀螺。陀螺不得上色,除锥尖可装置直径不超过0.4厘米的金属钉外,不得填充或装饰金属或其它材料。陀螺直径为9至10厘米,高度(含钉高度)为10至12厘米,陀螺圆柱体高度5至6厘米,重量800至900克。
鞭:鞭由鞭绳、鞭杆(无鞭杆也可以)组成。鞭绳不得用金属材料制作,其粗细不限,鞭绳长度男子为6米,女子为5米(不得少于2米)。如有鞭杆,鞭杆长度不长于0.6米。
来源:民族画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