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的婚宴可以看出,在马道子村,把婚礼办得更光鲜已成趋势
新娘依然穿戴着彝家传统服饰,而新郎则穿着一件红色休闲外套
在社会发展现代化、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全球化已然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诸多大众传播媒介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电视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更是被公认为上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德国社会学家W·林格斯把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认为电视是“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之一”。在中国也不例外,电视让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太多太多。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少数民族群体,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其与电视这种媒介接触的过程中,发生着不同文化的互相碰撞与融合。而电视媒介对少数民族婚姻制度、婚嫁习俗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正是对整个社会生活影响的缩影。
电视的普及让马道子村的村民大开眼界,随着电视中主流文化的渐渐渗透,从古老的传统沿袭下来的婚姻传统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人们对婚姻态度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和择偶观,甚至影响了更为深远的婚姻理想。
那一年,电视进了马道子村
雷波县马道子村地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的横断山区,是一个彝族人口占98%以上的民族聚居地,这里的人民族意识很强,将几个比较隆重的民族节日,如彝族年、端午节、火把节以及大型祭祀等活动,尤其是传统婚姻文化都保留得很好。马道子村有273户人家,约1193人,全村的收入主要靠养殖业、畜牧业、农业和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补贴。如今,这个村庄与国内很多农村一样看上了电视。电视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开始逐渐地渗透到这个地区。
16年前,“电视”对于马道子村的村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因为直到1992年的时候,该村才正式通电,开始有了第一台电视机。
自从有了电视,马道子村的村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乐趣:每天下午收工以后,他们早早地吃过晚饭,拿着小凳子,相约来到村委会主任家里看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杨家将》,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听不懂里面说的是什么内容,看不懂画面演的是什么意思,但当他们看到激烈的战争场面时,他们的脖子都伸得长长的,聚精会神。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马道子村从以前的晚上供电变成早晚供电,再到全天供电;村里的电视也由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电视,甚至有了录像机和VCD;以前的自制铜天线换成了高频道数字地面接收机。
现在,马道子村大部分的人家已经有了电视机,看电视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必需。因为采用的是数字接收信号,所以一般能收40至45个频道,且信号稳定,画面清晰。
如今,走在马道子的乡村小路上,你会突然听到一两句诸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之类的广告语,而这些,都是出自当地连汉语都不太会讲的彝族小孩之口。他们成天坐在电视机前,早已跟随着电视里的广告背诵了很多广告语。经常是电视里的广告语刚开了个头,他们便咿呀地接了下去。
电视让村里的婚礼变了样
电视的普及让当地的村民大开眼界,随着电视中主流文化的渐渐渗透,从古老的传统沿袭下来的婚礼仪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彝族传统婚礼的“背亲”环节中,应由新郎的兄弟、朋友们轮换把新娘一路背到婆家,无论风霜雨雪、山遥路远,都不能让新娘的脚沾地。而现在,运用现代交通工具已渐渐成为流行,大家都是象征性地背一段。绝大多数的家庭使用四轮车,个别家庭甚至开始用小汽车接亲。当地村民似乎觉得用车比用人力背新娘更荣耀,背亲只是一种形式了。
婚礼过程中,姑娘小伙们要进行彝家传统的泼水、抹锅灰的活动,但程式较之从前已经简化了许多。婚礼上新娘依然穿戴着彝家传统服饰,而新郎则穿着一件红色休闲外套。在对歌环节中,以前广为传唱的彝族山歌已经被通俗的流行音乐所取代。晚上,村里的青年男女都到新郎家玩耍,随着快节奏的乐曲,他们跳起了极具动感的迪士高。
从前的婚宴食品仅仅是坨坨肉、面面饭,大家蹲坐在地上吃得酣畅淋漓。而现在人们摆起了饭桌,大块的坨坨肉被切得更均匀精致,且经常被其它丰盛的菜肴包围,传统的餐具马勺换成了筷子。在马道子村,把婚礼办得更光鲜已成趋势,这当然是以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正是电视上频繁发现的现代婚姻场景为行为认同铺平了道路。
电视改变了村民的择偶观
村里的老年人,能听懂汉话的很少,以前在乡村的大树下或夜晚的火塘边,他们或给小孩子们讲故事,或谋划村庄的发展,那时,他们是主角。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辰,由于有了电视,他们变得很少能插得上嘴,看着年轻人笑得高兴,自己也跟着大家笑起来。
有了电视以后,不少青年觉得,如果不看电视剧,伙伴们谈话时就可能插不上嘴。村里的男女青年都会结伴到有电视的人家去看。他们从前见面都很害羞,互不说话,男女之间接触的机会很少。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坐在一起看电视,会不由自主地讨论电视里的情节,还会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村里的男青年开始穿起了牛仔裤,染起了头发,变得“洋气”起来。而女青年也学会了温柔、体贴,并且开始注意打扮。一起看电视,几乎成了他们每晚的必修课。
现在,马道子村的生活不再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安排,而是根据电视节目的时间来安排,村民们调整自己的工作和其他活动,以免错过他们喜欢的节目。有的时候,家里的男人甚至会分担家务活,以便使女人也能看上自己喜欢的电视剧。
在笔者的访问中,大多数村民非常乐意谈及他们最近在看的电视剧。比如《浪漫满屋》、《上海滩》等。一名青年表达了自己对剧情的看法:“我认为冯程程应该跟许文强结婚,不应该跟丁力结婚。”显然,爱情话题已经成为邻里、亲朋、夫妻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人们对于情感的认知由单纯质朴走向了复杂多元。电视提供了一系列的“案例”,演绎着各种情状的婚姻,正是在这种参与式观看的过程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另一扇门被打开了。他们在丰富了对婚恋认知的同时,也开始自觉思考现实中的婚姻问题,并重新审视婚姻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大家对离婚的看法更加开放,包括长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认为,如果夫妻感情不和即可解除婚姻关系,而这在以“凑合着过”为普遍选择的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同样,谈及对于第三者的看法,大家也表现出宽容的态度。
婚姻不再仅仅是一种以家庭条件、家族地位为基础,由家长掌握决定权的男女间缔结的社会关系,而应该是以双方情感和谐为前提的自由结合。人们对婚姻态度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和择偶观,甚至影响了更为深远的婚姻理想。旧时选择配偶时,家庭的态度即决定了当事人的态度,个人完全属于受支配的地位,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对方的家族地位,其次就是是否勤劳能干,原因在于婚姻是以家族和血脉的延续为最高目的的。而现在,相貌、才能、性格、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都被纳入对配偶的综合评定之中。
电视刺激着马道子村的人们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对爱情的精神求索,物质的决定因素在弱化,婚姻动机由原始的生存需要,转换为生活需要,从事实型婚姻,走向了情感型婚姻。这似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电视进入越来越多像马道子村一样的少数民族村寨,他们曾经拥有的珍贵文化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婚丧嫁娶的传统风俗将何去何从也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