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湘漓分派”!桂北兴安一处浩大的引湘入漓工程,流了两千多年的滔滔灵渠古老运河,激起人多么大的心灵震撼!
将湘江拦腰堵截的滚水坝为“人”字形,被称为“铧嘴”的尖端对着上游,东边的一撇“大天平”长344米,西边的一捺“小天平”长130米。大青条石筑成的江中分水堤坝像一艘舰艇,尖尖舰头“铧嘴”劈开南来湘江的汹涌波涛,减缓洪水对堤坝的冲击。一撇末端开通引水入湘江的北渠3.3公里,开凿成几个“S”形弯,以延长河道,减少落差;一捺末端修筑引水入漓江的南渠全长33.3公里,平均宽度10米。湘江上游河水到此被“铧嘴”分派,北流的湘江水一部分转向南流,平时,三分经南渠入漓,七分经北渠归湘;洪水期,大部江流越过斜坡坝面泄洪。运河中设三十多道陡门,调节水量水位,确保船只顺利通行。
灵渠修筑于秦代。秦兼并了六国,岭南地区仍为百越民族领地。秦50万大军南征百越。五岭地区山川纵横,山路崎岖,百越军队顽强抵抗,秦军粮草转运困难,后勤补给很成问题,秦军遭遇阻击,受到重创,战事处于胶着状态。监御史禄受皇命督率士卒及民工修建运河,历经5年,公元前214年建成拦河坝并修通灵渠,引湘江之水入漓江。粮草并后勤补给迅速到位,秦军溯湘江,进漓江,水陆并进。秦很快统一岭南地区,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今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地区)。
拦河坝的设计和建筑,运河的设计和开凿,充分显示我国古人的高超智慧和非凡才能。
灵渠工程的艰巨,简直难以想象。“铧嘴”设计如同天平,将湘江水三七开分派,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将堤坝设计为滚水坝,平时拦截河水分流北渠、南渠,洪水期洪流越坝而过。这滚水坝与一般的水库堤坝不同,必须经受得起滚滚激流的冲击。修筑时将筑坝条石块以鱼尾式石榫连接,毗连锁扣,连为一体。大小天平堤坝用一米多长的厚条石竖直插列筑成,表面呈鱼鳞状。坝体是从1.7米到2.4米高度的斜坡式,宽20米左右。越坝而过的江流洪水长年累月将泥沙填塞在条石逢中,堤坝经久弥坚。
南渠上段顺着湘江河岸修筑,与湘江并行,开挖渠道,夯筑长堤,号称“秦堤”,工程量大,内外受冲击,多次被冲垮,多次重筑,其中有跨双女井溪而过的“水立交”;中段为劈开石灰岩质的湘漓分水岭,开挖几座小山,穿过太史庙山,最深处挖山30米,工程十分艰巨;下段沿天然河道拓宽加深,改造而成,接纳几条小河,河道漫长,通称灵河。
我伫立“铧嘴”,观看“人”字形滚水坝巧妙分水的撇捺天平;我漫步秦堤,走过樟香漫天、柳荫匝地;我徜徉古老水街,领略高高低低亭台、吊楼、碑刻、竹林,体察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叹古人移山填海的坚韧不拔精神。
劈开湘漓分水岭,那么高且厚的石山,在没有炸药没有现代爆破技术的情况下,是怎样炸开凿通的?是用大火猛烧后突然以冷水浇泼使其炸裂,还是用别的更有效的办法?那么多又长又大的厚重石块是用什么办法开凿,怎样运输到江中筑坝的?开通一座大山,移来一座山拦截在江中,又移来一座山岭筑为秦堤,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顺着湘江河岸修筑秦堤并运河,狂涛江水和运河水夹击堤岸,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是怎样的筑了又拆,多少次冲毁又重建?我瞻仰四贤祠,敬重那几位担任设计督办以及后世修缮等诸多工序的功臣。我凭吊三将军墓,聆听因工程逾期未成而被斩首的两位将军,和因工程如期完成却不愿独占功劳而自杀的一位将军的故事,缅怀那些对灵渠建设很有贡献的重臣。修筑灵渠的劳苦大众经历过多少次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般的悲壮惨烈,以鲜血和汗水冲开一条万古运河,众多的付出和奉献令人万分钦佩,让人痛彻心扉的可歌可泣。
我漫步秦堤,看水流泛泛,水中飘摇着袅娜的水草,倒映蓝天峻岭绿树、亭台飞檐瓦角。人生代代无穷已,就像渠中水草飘袅。要是运河中的一条鱼多好,游弋在秦代砌墙筑堤的岩石边,相伴秦砖汉瓦的古老,肌肤相亲地领略万古流水拂面而过……
灵渠的开通,最初为军事用途,其后便具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意义。长安的舟楫载着政治的文化的人事,过汉水,经长江,溯湘江,进漓江,滔滔万里到岭南。从湘江下游的长沙、岳阳将盐巴并多种货物运到漓江一个个码头,将上海的轻工百货运到桂北山区,把景德镇的瓷器从北到南几条江转换经过广州转运海外,将岭南的特产转运中原,把广州的什么货物运到湘南湘中山区,这南北通衢交错往返的,有农家的小本生意,跨郡过州的物流贸易,也有国际大买卖。物流的转换,人员的交流往来,携带文化交流,高亢激越的秦腔穿越江南丝竹串连雨打芭蕉的烟雨濛濛。灵渠运河成为秦代以来中原与岭南的通衢,对岭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加强南北文化交流,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人类历史上充满智慧光彩的一笔。
灵渠的修筑,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具有非凡意义,在九州工程建设史上非同凡响。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秦代集结几十万人连接北面崇山峻岭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汇集几十万人在南面修筑千古灵渠,南扩百越,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长城拒防千里,演绎金戈铁马的征战;灵渠南扩兼并,河水泛泛闪耀沟通心灵的连接。长城是堵截阻拦,虽然是闭关锁国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激将,越修筑越是激起北方游牧民族铁骑的闯关欲望,攻破雄关,入主中原。灵渠是沟通连接,中原与百越之间的天然阻隔被潺潺流水连通,舟楫往来,物资方面互通有无,经济上交往,文化上交融,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广泛交流,密切南北各族人民的交流往来,促进南北各族人民心灵的沟通。这里到长安虽有万里之遥,灵渠的交通运输连接使边地与中心地带连为一体。
灵渠连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加上后来京杭大运河开通,形成南北通衢。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逐渐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主,水运退居次要,水路航运相继关闭。灵渠的水运作用逐渐减弱,水利灌溉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从灵渠分流的支流灌溉渠道长达100多公里,还修建有山塘60座,形成水利灌溉网,灌溉着万顷农田,灵渠两岸稻花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古老的堤坝工程和运河还有旅游观光价值。灵渠泛流,河畔堤岸柳影婆娑,樟桂飘香,桥亭相接,楼阁参差,吊楼耸秀,碑刻铭古,旅游价值厚重,吸引着远方游人。
作者 杨盛龙,湘西人,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发表文学作品千多篇,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杨柳依依》《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等十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十多种文学史论著专节专题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