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作家郭雪波以“沙漠文学”蜚声文坛 资料图片
他用笔叩问人类生存价值,直击生态危机根本,呼唤人与自然和谐。他的作品入选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国际优秀小说选》,根据其作品《沙狐》改编的广播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沙狼》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文学艺术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郭雪波。
1948年,郭雪波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地西南部库伦旗沙坨子村。村子后边有一片大沙漠,叫“塔民查干沙漠”,意即“地狱白沙”。郭雪波降生到这个世界时,认识的第一个景物便是这片沙漠,这成为了他生命的“第一个记忆”。
长大后,郭雪波始终默默望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望着家乡沙进人退、黄沙埋半截的残墙断壁,望着村北被风沙吹秃树冠、吹弯树腰的老柳树,以及漫漫沙地、滚滚沙尘……每当此时,泪水就会模糊他的双眼。多少年以后,他以其独特的沙漠文学蜚声文坛,被称为“沙漠派作家”,其原动力正源于此。
1975年,郭雪波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文学创作,其处女作《高高的乌兰哈达》写的就是人工种草改造沙化草原的故事。家乡的一草一木,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1985年,郭雪波以沙漠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沙狐》发表,使他一举成名。从此,他以沙漠为主题的生态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先后创作了数十部作品,超过400万字,作品屡屡获奖。《沙狐》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国际优秀小说选》,根据《沙狐》改编的广播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沙狐》《沙狼》《沙漠故事》等被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中篇小说《大漠魂》多次获国内外大奖,《沙狼》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些成果,奠定了他“沙漠派作家”的地位和他在中国文坛上的独特地位。
《人民文学》原常务副主编崔道怡称郭雪波为“大漠之子”;著名作家王蒙为他的一篇小说作序时,题目就叫《需要郭雪波》。
郭雪波十分关注蒙古民族的历史命运,并将其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了众多精品。从其作品《青旗·嘎达梅林》《蒙古里亚》中,可以看出其深厚的生活底蕴、绵长的家国情怀、高深的思想境界、前卫的观念意识及醇厚的性情品德。
“我们的文学正在失去大自然属性,也正在失去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无穷的灵感和五彩斑斓的生命色彩。而一个好的作家,必须要有俯瞰人类万物的‘上帝般的视觉’。”郭雪波说,“只有回归大自然,才能找到我们的根,也才能在作品中真正体现出文学永恒的生命之根。”
2011年,郭雪波成功推出了历史小说《青旗·嘎达梅林》,提出“要为游牧文明正名”。这部以嘎达梅林为题材的鸿篇巨制,分上下两部,全篇近70万字。为了写好嘎达梅林这个蒙古族的英雄,仅准备工作,他就花费了40多年时间。
“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是我多年的夙愿。”郭雪波说,1968年,他从内蒙古蒙古文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嘎达梅林的故乡——达尔罕旗(今通辽市科左中旗),在那里工作了数年。他因此有充裕的时间背着酒桶,走访了当年嘎达梅林手下的“炮手”那顺孟和、达林古尔布,嘎达梅林的叔叔、堂弟和侄子,以及几位曾跟随嘎达梅林起义的士兵。他还巧遇过从长春返回故里小住的嘎达梅林的夫人梅丹其其格(后人称其为“牡丹”)。这样,他掌握的一手资料达30多万字。正是从那时起,他萌生了把这段历史写成长篇小说的想法。
这些年,郭雪波陆续推出大萨满系列的生态小说《金羊车》《乌妮格家族》。他认为,对草原生态文明的思考,应该上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