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博 > 文博知事  > 详细页面

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 ——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文博-第三辑 作者:马晓华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0日 浏览量:

  【提要】在博物馆的三大职能中,藏品是基础、展示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200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发展的力量”,从更高的层次上要求博物馆必须不断地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拓展和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中特殊的一个群体,全国有100多家,在学科特色、收藏以及研究能力方面有优势。但高校博物馆因为受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建馆宗旨的局限,对社会开放和服务方面重视和考虑不够;缺乏社教专门人员,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被封闭于校园之内,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共享。高校博物馆应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角度出发,从建设“和谐校园”和“节约型社会”、实现“资源共享”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定位自己,改变过去那种相对封闭的管理和思维模式,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教育的功能,将自己融入社会文化的大家庭中去寻求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了我国56个民族的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荟萃之地,近几年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不断地探索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志愿者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外展、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通过建设大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大学生成才搭建平台。同时,高素质的大学生讲解员也能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完成教育服务功能。

  高校博物馆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去,充分发挥其教育与服务功能,是高校博物馆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4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创建了“博物馆学生志愿者中心”,主要招募我校本科生作为志愿讲解员。5年来,有20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面试,1000多人进入二试,最后有100多名学生考核合格,经培训、实习后上岗,成为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使者。目前在岗志愿者有50多人。博物馆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可提高志愿讲解员未来的社会竞争力;志愿讲解工作还可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在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担负讲解接待任务的同时,博物馆还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支持他们自行撰稿和编辑自己的刊物——《青园》杂志。这些都有利于他们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锻炼他们的科研和写作能力,同时,民族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由多民族的学生组成,在博物馆志愿者中心这个和谐的多民族大家庭中,每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在这里都得到关注,情商在这里也得到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五年来,志愿者中心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中央民族大学“十佳大学生”、“十大志愿者”中有志愿者中心的同学;学校面试大赛的冠军也是志愿者中心的同学;从志愿者中心走进美国纽约大学、法国里昂大学、北大、清华、同济大学、人大、复旦、南开、厦门、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等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有33名,有20名同学被评为校级优秀团员,20名同学被评为校级优秀志愿者,2名同学获得校级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称号,80名同学被评为博物馆优秀工作者。这说明博物馆作为教辅单位圆满完成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目标。

  高素质的大学生讲解员也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完成教育服务功能。民族博物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窗口,讲解员就是开启这扇窗口的使者。一般参观者大多只是惊叹于民族服饰的雍容华贵、生活用品的精雕细做、民族宗教器具的神秘威严,而无从知道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内涵。通过接受过相关知识和业务培训的讲解员的讲解,参观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展品的基本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到蕴涵在文物背后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就好比民族博物馆就是一个大教室,而民族文物就是生动的教具,再加上有一个好的志愿讲解员担当老师,就可成为利用民族文物来对参观者进行民族知识普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的理想模式。5年来志愿者们参与接待了5万多来自国内外的来宾,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周到的服务多次受到学校领导、博物馆领导及来宾的好评。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高素质的志愿讲解员,博物馆的参观量日渐上升,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最高学府的一大亮点,它的教育传播功能也因这些年轻的志愿讲解员而日益彰显。

  二、开展“民族文化进社区、校园以及课堂”活动,开启民族文化欣赏、民族团结教育之门。

  2006年8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成为北京市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7年又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海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海淀区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称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现已经成为北京众多高等院校、中小学师生、幼儿园小朋友及社会公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在认真做好参观接待的同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还开阔思路,走进社区、校园、课堂,积极传播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博物馆与社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博物馆在本区域的影响力是与它在本地域的活动密切相关的。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与海淀区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侨务办公室合作,推出了一台《多彩中华,和谐海淀——民族文化进社区专题展》。本展览分“多彩中华”、“和谐海淀”和“政策解读”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56个民族的概况、海淀区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工作情况,以及党和国家的部分民族政策、民族法规等。以活动展板的形式,到海淀区的各个社区进行巡回展出,到目前为止该展览还在展出之中。这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又机动灵活的展览方式,受到了广大海淀市民和青少年的一致好评。北京市民委领导、海淀区政府领导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2006年开始,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志愿者中心都要组织志愿者开展“民族文化校园行”活动。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小学等校举办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活动主要以展示台湾高山族文化的图片和文字及民族博物馆讲解员现场与师生交流民族知识结合的形式进行,展览内容不仅涉及台湾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祭祀文化,还涵盖了各族群概况及历史发展等方面信息。此外,民族博物馆还在这些活动中向各高校发放了近千份有关少数民族知识及对活动评价的调查问卷,不但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更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009年4月为了进一步挖掘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特色,拓展民族传统、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和内容、让青少年不出教室就能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养分,我志愿者中心师生共同策划制作了《爱我中华--民族文化》系列课程电子课件。目前已完成了第一辑。

  该课程旨在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带入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特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意义与重要性。使青少年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提高创造力,培养个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道德情操。

  本课程计划总长10多个课时,约500分钟。内容反映56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重要特色文化,具体又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名人堂三部分。以电子课件ppt或电子杂志的形式呈现,利用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大量馆藏民族文物精品图片,结合中央电视台实拍的各民族文化视频资料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志愿者中心的各民族大学生讲解员的精心讲解,为青少年打造了一场民族文化的听觉、视觉盛宴。

  2009年3月,民族博物馆和海淀区唯一的一所民族小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9年5月7日,民族博物馆志愿者中心应邀到海淀区民族小学进行了《爱我中华—民族文化》系列课程的首站试讲。此次课程选取了满族、京族、白族、怒族、朝鲜族、侗族六个民族的课件向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共六个班级同时进行了讲解。讲解员身着的民族服装和富于亲和力的现场互动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2009年5月10日,我中心还接待北京市十一中学的学生来我馆参观,之后共同学习了这套民族文化系列课件。2009年5月25日,民族博物馆志愿者中心受北京市第39中学邀请去那里宣讲这套课件,同样也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2009年5月16日至17日,“北京海淀社会大课堂高峰论坛暨特色活动博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作为此次海淀区社会大课堂的区域资源单位之一参加了博览会。在为期两天的展览中,我中心代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通过课件展示、现场讲解、知识问答、才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民族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深受中小学生以及老师、家长朋友们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每次课程结束后,我们都在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信息反馈表明:这套系列课程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调查中显示,小学生的问卷中98%的人给予高度评价,他们用“希望这样的课多上几次”和“真有趣”等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对课程的喜爱。中学生问卷中97%的人同样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在同学们喜欢的授课方式中,有64.38%的同学选择“喜欢中央民族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来校讲课”,有28.18%的同学选择“到民族大学博物馆参观后由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志愿者中心在下一步的课程安排中会充分考虑在原有讲解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强互动环节,使课程更加贴近青少年。

  三、积极举办外出展览,让更多的公众感受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

  在努力做好馆内、校内各种展览的同时,民族博物馆还走出校门甚至国门,多次单独承办或参加各种民族文化展览。

  2000年9月至10月,民族博物馆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等单位联合推出了《中国西藏民俗文化展》,先后赴韩国和马来西亚展出。《中国少数民族视觉艺术展》于2004年11月赴英国展出,受到广泛的好评,并被纳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办的“中英文化年”的系列活动和伯明翰第8届国际首饰节的系列展览中。2006年,我馆提供部分展品,参与举办了《中、日、韩三国女性艺术展》、《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为国家和学校赢得了荣誉。2006年9月,应长春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组委会邀请,民族博物馆在长春举办了《五彩霓裳——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展》。2008年3月,应华联新光百货(北京)有限公司的邀请,在新光文苑举办了《五彩霓裳——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展》,展出40多个民族的服装和首饰180多件套,受到邀请单位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民族博物馆还与有关单位合作,拟于今年9—10月份在澳门特区推出一台《祖国好,民族亲——中国民族风情图片巡回展》。

  四、以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为契机,让更多的人共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宝贵的文化资源

  数字化博物馆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旨在利用互联网与更多有参观学习需要的个人和机构共享宝贵的文化资源,尤其让没有时间来馆参观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也能直接从网上汲取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营养。2006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博物馆进行了“数字民族博物馆”一期工程建设。该工程主要包括网站建设和《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展》展品的多媒体制作。其中包括9件展品的三维拆装动画、9件展品的外形三维数字化和124件展品的平面数字化等。二期工程已于2008年启动,主要是就教育部下达的“民族数字博物馆”项目进行建设。本期工程以北方民族服饰和南方民族服饰两个展厅的展品为主要内容,通过三维互动和平面数字化等多媒体方式,实现200多件展品的网上虚拟参观浏览,该项目目前正在结项之中。在此基础之上,2008年博物馆又申报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数字民族博物馆》项目,并已获得批准。本期工程拟对馆藏14大类2万余件文物进行影像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对500件精品进行三维图像处理,对3000件文物进行平面数字化处理。并加强“数字民族博物馆”网络建设,将我校博物馆部分展品的介绍发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传输媒体,向社会和公众开放,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极佳窗口。

  以上三期数字民族博物馆建设项目完成后,不仅将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文物管理由原始的手工和纸质媒介管理,转变为现代化数字管理,使文物的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达到国内博物馆文物管理先进水平,而且可以为文物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为进一步拓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公众服务的渠道与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引自《中国民族文博(第三辑)》

上一篇:
下一篇: